文学院学生投身于对外汉语事业应有的素质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2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二,外语水平的基本要求是能满足日常需求的英语水平或具体所在国的外语水平:外国人“学习外语的困难和错误大部分来自母语”,因此,“教外语的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母语的结构,把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然后根据这个对比分析来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次序,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张德鑫,1990)。再者,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外语的过程,可以更清楚地感觉到汉语的特点,更有利于深入研究学生因母语影响和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接受障碍,更容易体会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外汉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培养自己的双文化意识。
2、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规律
有些老师语言学知识、教学热情和敬业精神都不缺,但学生就是不爱上他们的课。原因在于他们不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没有很好地贯彻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只讲不练、讲多练少、一味依赖母语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等,都是违反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的。催永华提出了课堂教学意识的概念(崔永华 1990),并认为教师须建立三种 基本的意识:实践意识、目的意识和效率意识。他认为:第一,课堂上一定要解 释简单化,课堂用语要行成简单指令,练习以学生为主。第二,让他们开口说话“在 游泳中学习游泳”。就是说,课堂教学要自始至终最大限度地与语言实践和交际 活动结合起来。第三,一定要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目的,选一两个重点强化,不追求面面俱到让学生有效记住重点,并能运用。第四,要有效率地控制课堂时间,完成课堂内容。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老师经常因一两个学生提问等因素 而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所以要求老师要有控制课堂、管理时间的强大气场。
3、学习研究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如何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心理,如何减少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怎样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难题只有充分学习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才能解决。
在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中外的文化知识背景,外事社交礼仪等内容会随时随地贯穿于课文内容地表现出来。在平时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也会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的文化修养。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尤其是各国风俗、历史发展、各类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是只要了解中外文学作品就可以一言概之的。这也是我们中文专业应该博学的原因。
四、自身综合素质
1、形成特有思维习惯
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快速思索实例、前后左右进行比较、独立进行整合总结的能力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如:如何向学生解释于语法规律外的特例,如何教会外国人正确地使用“了”等等,这些是在资料中找不到现成有效解决办法的,很多情况语言学界都未找到方法。经常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在实践实例中有效地长期地贯彻这些习惯,就会让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陆检明,2005)。
2、树立很强的学习研究意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忌讳的一句话是“这是汉语的习惯”。其实学生是最不愿意、最害怕听到这样的回答的。这种回答会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 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汉语毫无规律可言”的'想法。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做到拥有很强的研究意识。一方面要向教学研究前沿靠拢,吸收最新教学研究成果。一方面要多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在我们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经常找不到现成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学习,多研究、解决问题。
3、自信自尊自重
(1)对内:
现在,国内社会上、教育界有许多人还认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只是个教书匠,不能成为“家”,从事本体研究的才能成为“家”。其实不然。行行可以出“家”,在高校或研究单位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教员和研究人员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家”;而在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也未必一定不能成为“家”。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自尊自重。有了这种自尊自重的意识,加上自己的努力,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