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意义及发展的论文

本文共计54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意义及发展的论文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传统与主要问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意义及发展的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所含的最年轻学科。它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从两个方面延续而来。第一,西方所谓的“世界文学”,起源于歌德对“人类共同财产”的呼唤;由此他将“世界文学”区别于“民族文学”,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早日来临”。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又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出发,提出“精神的生产”必然同“物质的生产”一样,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进而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②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说法,两种“世界文学”的含义似乎大致相同,只是分别基于“普遍人性”和“世界市场”的观点而已;③按照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Wellek)的理解,歌德的“世界文学”则意味着“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理想”,“每个民族都在……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而并非“放弃它的个性”。④由此立论的“世界文学”,无论是对物质生产之决定性作用的判断,还是诗人式“普世主义”的理想,恰好都可以成为一种比较性研究的观念基础,却与中国高校学科建制中的“世界文学”相去甚远。从“世界文学”所曾经历的学科归属就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指中国学人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而已,因此才一度被“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所排斥。如果不能在汉语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提供恰当定位,其学术身份就始终无法得到真正解决。第二,“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之说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后来形成了注重研究国际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学派,以及注重美学批评的美国学派。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以后,各国比较文学学会也相继诞生,比如法国(1954)、日本(1954)、美国(1960)、德国(1968)、加拿大(1969)、菲律宾(1969)、匈牙利(1971);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则成立于1985年。自此不断有学者提及的所谓“中国学派”,也被逐渐归纳出一些基本特征,比如跨文化的东方立场、“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原则、借助外来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的批评实践等等。①从“比较文学”的上述发展看,无论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的形成,都有相当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又始终没有离开其文学或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线索。因此,尽管西方大学建制中的“比较文学系”远远早于中国,却未必是什么“学科意识”的产物,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超越学科的研究平台,其基础则在于更为开放的文学视野。正如美国学者勃洛克(HaskellM.Block)为“比较文学”作出的定义:“在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时候,与其强调它的学科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②相对而言,中国学界的比较文学研究当其初始之时,也曾因其观念之新、方法之新而振聋发聩,并对20世纪80年代的人文学术之复兴起到过重要作用。③但是,也许因为我们过于热衷“学科”和“学派”的建立,从而对“方法”本身及其“学科”独立性的关注日甚,乃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其实,“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也许注定是关联性的,对中国学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不仅标志着一种“倾向”、“前景”、“观点”或者“设想”,而且也表达着当代人文学术的内在精神;不仅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学研究之人文学价值的关键所在。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