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第3页)

本文共计55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王褒深深地怀念江南故国,这种乡关之思只有对南方故友或是对“同是天涯沦落人”,与自已一同俘虏至北的文人才能慨而发之,所以在与友人的赠和之作中王褒大都展露了人北后内心真实的思想与情怀。如《赠周处士诗》有云,“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巢禽疑上幕,惊羽畏虚弹。
  飞蓬去不已,客思渐无端”,他向江南故人周弘让倾诉了自己身在北国但心却向江南故国的情怀,以及羁旅异乡的忧惧和南归无望的感伤;在给同他一起入北的殷不害的和诗《和殷廷尉岁暮诗》中,王褒有云,“岁晚悲穷律,他乡念索居。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余”,述说了客居他乡心境的枯寂索寞;在《送别裴仪同涛》中,他向同是羁旅客乡即将出发戍边的故人裴氏袒露了浓浓的乡情:“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在给得以南归的王都官的赠别诗《别王都官诗》中,王褒将南归无望的自己称为“流客”、“离群”,一想到这次送别后,便是“河桥两堤绝”、“山川遥不见”,心中便无限凄楚。王褒在为客死异乡的故友所撰写的悼诗中,将这种痛切的感情表现得更为鲜明。如《送观宁侯葬诗》和《送刘中书葬诗》,观宁侯乃萧永,刘中书乃刘瑶,二人也都是被迫由南入北者。王褒以梁时旧职称之,其中可谓大有深意。这些由南人北之文士具有“畴昔同羁旅,辛苦涉凉喧”的共同命运以及“观风方听乐,垂泪遽伤魂”的共同情感,他们的客死异乡使得王褒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不可遏制地在悼诗中表达了“兔死狐悲”的凄寂伤感之情。
  在《送观宁侯葬诗》结尾,王褒有云,“寂寥还盖静,荒茫归路昏。挽铎已流唱,歌童行自喧。眷言千载后,谁将游九原”,将那种茫然无所归宿的心情展露无遗,其中更以歌童的嬉闹反衬己之孤独、落寞。这一情感在《送刘中书葬诗》中表现的更为浓烈,特别是“书生空托梦,久客每思乡”两句,用温序死而思归的典故,借刘瑶而自伤,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但北周的留而不遣让王褒南归的希望彻底破灭,“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题铭无复迹,何处验龟长”,想到多年后连墓前的碑上铭刻的文字都漶灭了,自己也将成为异乡的孤冢野鬼,心中之痛彻自不待言。因而王褒人北之后,诗中所饱含的沉郁、悲凉的气质,实有着浓烈的乡关之思的影响。故明人张溥在《王司空集题辞》中云:“盖(褒)外縻周爵,而情切土风,流离寄叹,亦徐孝穆之报尹义尚,庾子山之哀江南也。”
  王褒诗作中还有一些咏物诗和山水景物诗,其中他人北后所作的咏物诗与以工细著称的齐梁咏物诗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清代王夫之曾评论齐梁咏物诗的通病是单纯写物,他认为直到盛唐以后才有即物达情之作。实际上王褒的《咏雁诗》已是一典型的即物达情之作。诗人借咏雁表现流寓异土的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六句“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全部采用比体,以大雁不畏路途遥远、风霜险阻都要飞归园池来比拟自己急切的思乡之情:若真的可以回归,哪怕归途有千难万险也要回到故乡。王褒入北之后所创作的山水景物诗同样具有一种萧瑟幽僻的气象,如《人关故人别诗》:“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百年古树、千里黄尘组成的意象已令人产生凄凉的感觉,而“余”字和“暗”字更带有很深的感情色彩,暗示了故人离去,北国弥空,徒留我在,心中无比孤寂、暗淡的情怀。同样《始发宿亭诗》也通过“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的意象,从“落”、“残”“没”、“低”等带有暗淡情绪的词语中,形象地反映出诗人离别亲人之苦,前途辽远之忧等愁绪怅恨。总体来说,这些诗作鲜明地体现出“体物情深,工于铸意”的特点,亦透露出浓郁的乡关之思。
  除了诗歌之外,严可均《全后周文》卷七还辑录王褒文二十六篇,其中《与周弘让书》最为有名。《周书·王褒传云,“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这封书信同样充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表达了王褒悲痛失望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其深沉哀痛动人心扉: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援笔揽纸,龙钟横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