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欣赏课程与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7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文学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关联
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殊形态、高级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展示。故而文学又被认为是“人学”,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其蕴涵的丰富内容以及表达意义的方式也都与人性、人生、人文等等“人学”的范畴有关。无数文学经典名著都贯穿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如关注人自身的命运、尊重人的价值;如揭示人类追求探索真理的精神;如追问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对现实的批判意识与超越精神等等。
文学被人接受欣赏或消费的方式是通过情感的共鸣、心灵的体悟,通过审美体验来进行的。文学是超越现实功利、庸常生活的,如果一定要追问文学之功用,那么它是关系着人类心灵的更广大更长远的功利与效用。正如加拿大学者弗莱所说:“它加深我们的同情心,扩大我们的度量,为我们提供对事物的新视角,并加强我们表达自己或别人信念的力度。”即通过文学欣赏,我们可以丰富内在的情感世界、开阔认识外在世界的视野,并有助于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信念。德国学者姚斯认为:“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这句话点出了文学欣赏具有使人超越现实功利的意义,从而使我们对于个体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局限性有所超越和突破。同时,流连在文学艺术的美境之中,也会令人获得审美愉悦,提升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 鉴于文学艺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必然联系,借助文学欣赏以培养人文情怀自是无须赘言,而且,这也应该是文学欣赏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发挥文学欣赏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中的作用
1.理性分析,坚定信心
面对人文学科包括文学遭受冷落以及当代大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现状,面对当今时代“文学何为”的质疑,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学会理性分析探索其中的原因,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其实,文学自诞生以来,在历史上既受过恩宠与青睐,也受到过冷落与排斥。如在中国古代有墨家的“非乐”、法家的“息文学而明法度”;在西方则有柏拉图欲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读书无用论”在20世纪贻害中国多年,而当下之“文学何为”的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中原因很多,过去主要是源于政治的干扰,现在则是日趋功利化的价值观之盛行所致。然而,只要人类还要继续自己的生存、发展自身的文明,还要有精神生活的话,那么,文学就不会真的灭绝;而文学必将继续发挥其艺术地记录人类心灵史的作用,必将继续发挥其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人文价值。对此要有坚定的信心。其实,即使是在当今所谓的“消费主义时代”、“信息爆炸时代”、“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也从未真正消亡。我们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文学在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与意义。
2.选择切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文学欣赏视角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一个急速发展变革的时代,一个人生观与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同时又面临课业、考试、升学、就业等等压力。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案例告诉他们:文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文学,有益于我们的人生。那么,就有可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从而发挥文学服务于人生的功能。
例如,文学作品中许多反映的都是人生永恒的话题: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冲突等等,我们可以紧扣“人生’,这一主题,结合文学名篇,让大学生在畅游文学园地之际得以品味人生,或反观自己人生中遭遇的种种问题,或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多变,从而获得重新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眼界与心胸。
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虽然需要了解文学史、文学常识,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学会分析鉴赏文本,甚至学会文学创作,但是这些都还不是文学欣赏的最终目的。文学是人学,创作之源是作家的人生,阅读的目的是丰富读者的人生。教师要从文学艺术创作与接受的特点人手,在教学中避免应试教育的干扰,避免枯燥的说教和课堂气氛的沉闷乏味,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阅读文学原典的热情,如不失时机的课堂讨论、课后组织文学读书会、交流读后感等。总之,贴近心灵、启发诱导、共同思考、唤起共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培育自己的人文情怀,这才应该是文学欣赏的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