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视角下订单式人才培养
本文共计20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合同法视角下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对其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适用范围很广泛,却因为人们对其中的法律关系认识不足以及理解存在缺陷,致使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所以对合同法下的一些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对其主体要进一步的明确,对其内容把握好,对一些义务要进行强化,将培养人才质量提升一个阶段。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高职学院针对企业需求,与企业通过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约定接纳学生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其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要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全过程。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三方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再次,订单式人才模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理想的就业,这也是衡量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本标准。
二、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理解和认识不够,导致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规范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合同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订单式培养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因此所涉及的学校、企业、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横向法律关系的主体。但是目前很多订单培养协议往往只是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签订,忽略了学生这一很重要的合同主体。这种订单培养协议不仅没有维护学生的利益,往往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不规范
目前高职学院已经签订的订单协议很多都不规范,内容太过简单。一般仅仅就课程开设、教师互聘、学生实习等做出约定,甚至是原则性的约定,缺乏违约责任的承担和争议解决的.方法等核心内容。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足。
(三)有悖于合同法的公平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作为订单协议的法律关系主体本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法律义务。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协议往往向有利于企业方倾斜:有的企业把订单合作作为获得劳动力的一种手段;有的协议中只对学生的违约责任进行约定,却不提企业违约责任。(四)对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导致违约现象频发由于学生对企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还不够了解,对就业考虑不成熟,加上法律意识淡薄致使就业时违约现象频发,违约率偏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用人。有的学院为了片面追求招生宣传效果,导致订单培养协议的内容空洞,法律约束力均不够;有的企业对法律后果估计不足,在正式录用前增加附加条件,结果往往引起法律纠纷。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三方法律主体签订协议
根据《合同法》第3条的规定:“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订单培养协议是典型的民事合同,因此应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签订协议,包括校企订单培养协议、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企业与学生的协议,按照约定各自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二)规范订单培养协议的核心内容

浅议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经济论文
税费会计核算方式简析论文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本的测算方法论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待摊费用怎么处理
浅谈电算会计记账的方法
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例解2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论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管理
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商誉减值处理
新旧准则关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处理论文
会计研究之权责发生制与“待摊、预提费用”的归属
服务贸易的研究分析论文
我国企业跨国公司战略下的专业化与多角化策略的选择
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及防控对策论文
区域性服务贸易规则与多边规则之关系论文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论文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有关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效率的探讨的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