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论文(通用10篇)(第3页)
2 次下载 19 页 3318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打造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打造与职业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通过发动与鼓励学生参加与职业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进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难以实现“无缝式”的对接,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建立“共建、共促、共育、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来激发校企双方的活力,通过联合企业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例如通过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学徒制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主要以企业为主导,实现了产教之间的融合,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规章制度和行为约束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健全社会实践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4]高职院校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职业,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奠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
五、结语
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为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与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训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就业,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曾君,何耀文.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时代教育,2018(08)19-21.
[2]王洪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评论,2004(06)44-47.
[3]陈锡敏.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120-122.
[4]李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26-28.
水利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培育论文 篇3
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同时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医德教育,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是由于教育力量有限,开课的学期也较晚,且学生重视不够,故教学效果不显著。若是延长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培养时间,扩大教育群体,拓宽医德教育的内容并使其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那么医德教育的效果应该更显著。因此,将医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始实施,可以达到增强医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1、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
1.1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
基础医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首先是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逐步培养学生为医者的自觉性。这也体现了医德培养的特点———长期性、实践性和潜在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医德的认知和行为强化都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特点。医德教育需要长期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包括校内学习期间和校外工作期间。因而,有学者提出《医学伦理学》“一贯式”教育模式。[1]在基础医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之一,是长期的“一贯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起到了早期开发学生医德意识,延长医德培养时效的作用。其次,《医学伦理学》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理论,而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正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如医德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不同的医学课程中涉及到与隐私有关的知识点不同:《诊断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体更能够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胚胎学》中植入异常部位引起异位妊娠,而引起植入异常的原因包括患者的性行为和性观念,这些也是患者的隐私;《妇产科学》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出生有缺陷的新生儿和产妇等。第三,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医学技术提高的长期性决定了医德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这是因为医德与医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高尚的医德以高超的医术为基石,高超的医术以高尚的医德为动力,包括医德知识在内的知识积累过程是长期的,而这些知识转化为人的行为更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医德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明显,需要经过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所以,从入学开始就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和培养,每一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从不同角度增加医德教育的内容,在反复教育、循序诱导和巩固强化过程中使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医德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