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论文(精选15篇)(第13页)
本文共计507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应建立大教育观,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更不能要求所学知识“专业对口”。医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门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不但能促进相互发展,而且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刺激产生知识的质变,从而导致新理论、新体系或新学科的诞生。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应改变单一技术的培养观念,注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充分说明,现代医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而医学也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同样,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科学中,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
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必将带来内容不断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观念的创新,决定了它的目标将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其教育内容应更加宽泛,不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着眼于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跟进医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术领域的要求外,医务人员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体现其人生价值。
一是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着眼于医学创新人才特性培养。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③重视医德教育。
二是学习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不同知识、思想、方法联结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和移植,可逐渐形成许多交叉新兴学科。因此,医学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要学习、介绍其它学科及相关科学知识,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三是提倡有选择性学习。选择性是指每位医务人员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时,对知识结构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及个体创新能力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学习者在建立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个人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现行传统的以系统的课堂集中学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而对学习者个人而言,信息时代新知识显现的特征,要求医务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新欲,只有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是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在校学习那么整齐划一。有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各异、教育层次不同等特点,应寻求多样的、高效的实施方法。教育技术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可靠手段和技术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不断增加,如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现实教材、网络教材等名目繁多的电子教材。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综合运用这些电子教材,可以活跃教学的情境,激励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在电教教材的应用上也很灵活,可以集体学习观看,也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研究,学习的场地可以任意选择。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使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二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继续医学教育方法创新的另一个特点,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教师。而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教师不再起权威的知识源泉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起着信息编码、选择和发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和受教育者的`接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创设环境和解惑的作用,不是完整地、系统地直接向受教育者传递教学信息的角色。受教育者除了从教师处获取信息外,还可通过书本、音像制品、网络等其他教育者(信息源)处获取信息,使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者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水平、爱好寻找所需的信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并且可以继续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相关信息。知识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教育者决定,而是应该由受教育者自己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