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第3页)
本文共计554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可我又不得不可怜她,作为一个想追求自己幸福的小女人来说,她的抗争无疑是彻底地失败了,在与男权斗争的社会中,无论是阴险狡诈,暴躁怪戾的周朴园,还是自私自利,胆小懦弱的周萍,他们都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这个想要得到自由爱情自由生活的小女人,甚至还不止一次狠狠地将她打进深谷。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抗争,是多么地苍白无力,腐朽诡异。
她的性格悲剧在于,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然而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使她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但周萍在个人私欲得到满足后的无情抛弃,却使蘩漪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促使她在追求憧憬的幸福的时候,恰恰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既毁灭自己又毁灭着别人的处境。她承认了同周萍的关系,迫使周朴园认下了侍萍,使周家复杂的血缘关系一下子真相大白,使得周萍再一次陷入乱亲,在痛苦和毁恨中自杀身亡。她抗争着,即使最后导致三人死亡、自己也被逼疯的结果,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她是有着最“雷雨”的性格,热情好似浇不灭的火。然而,上帝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于是,她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对着周公馆的一切,她的抗争显得是那么的苍白,那么地阴森恐怖,竭斯底里,到了最后也还是没能呼吸上一口自由的空气。繁漪,多么可怜的一个小女人,在两代人的面前,撕破脸,竭斯底里地丧失掉一切的母性和理性,也换不回来一个男人一丝丝的怜悯。
蘩漪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就犹如一个封闭的黑匣子。在那里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人连一点的自由都不可能拥有。作家正是借蘩漪这个形象揭露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旧中国那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着自由要求的现代知识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
这就是蘩漪,她的性格,她所处的那样的环境,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没有人会彻底地去恨她,因为这并不是她个人的罪孽,而是在这个阴森恐怖,无法呼吸的周公馆里,生活了十八年的压抑,十八年来的委屈与愤怒,迫使她成为了一个没有尽过母亲责任,为了自己那飘渺的爱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间接害死自己儿子和所爱的人的凶手。最后她疯了,也许这样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因为疯了,她就可以将之前的一切一切彻底地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疯了,她就可以自顾自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干扰;因为疯了,她甚至都忘了自己之前用尽所有力气和尊严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了。这样的她,或许就真的,能得到平静。
“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蘩漪……我喜欢看周蘩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蘩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这总比阉鸡似的男于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⑦这就是曹禺对蘩漪这个人物的定位,即使蘩漪是这么一个“罪大恶极”的女人,可在曹禺眼中,就是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因为在那个年代,像蘩漪那样的女人,不仅仅只是活在曹禺的作品上,更是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她们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她们是否也一如蘩漪那般生活着?痛苦着?挣扎着?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蘩漪的身上,看到众多的中国妇女都沉沦在那样的悲剧中,不管是否和蘩漪一样,在这个偌大的中国,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思想压迫下,她们都无法自由地享受她们的人生。这就是中国女人的悲哀。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是水做的。”那是因为她们这一辈子都得伴随着眼泪。而蘩漪的性格正将悲剧这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
注释:
①选自《雷雨》,作者曹禺,人民出版社,1994年,如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皆引自此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