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宋濂与戴良友谊变异浅谈(第3页)

本文共计85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宋濂到了南京后,戴良经常思念这位同门好友,担忧他的前途命运,希望他们的友情不因年岁的迁移而改变。他在《寄宋潜溪三首》结尾写道:“韶颜忌凋落,华志惊变衰。安得君子心,不随年岁移。”[3]卷1但是,道路不同,分别日久,心意难通,要想保持昔日的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戴良《寄宋景濂十首》(仅存六首)和宋濂的《寄答戴九灵古诗十首》中,我们看到了两人为保持友情所作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两人间存在的差异。

  从戴良致宋濂“三年去复还,邻里无一遗”,“厌此里中居,行行至吴国(一作徐国)”等诗句看来,戴良的赠诗写于他依附张士诚的三年之后,宋濂的答和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在吴中的三年,戴良的心绪并没有什么好转,他对个人和元朝的前途命运都感悲观,加之“视友谊日薄”,“不见新相知”[3]补编,戴良更加愁怅。他很希望自己能像陶渊明一样离开政治,离开仕途,过上一种艺藿种葵、儿女绕膝、鸡黍桑麻的田园生活。戴良之所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昔日的朋友倾诉,是表明自己珍视昔日的友谊,期望他们能在某一方面达成共识,而使友谊有进一歩的发展。

  “但我逆旅中,百感易交横”,宋濂读着戴良寄来的诗,可谓愁肠百转,感慨万分。他十分理解戴良的心情,他也希望隐遁山林,过上吸甘饮露似的神仙生活。但“攒眉入山林,已失山林性”,“窘束势方固,安能遂吾私”,“世间纷扰徒,如何学神仙”[1]2192,社会的动乱、天下的纷争已容不得个人躲到山林里去学做神仙了。他走到现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天下的太平。

  宋、戴两人的十首唱和诗,在当时的婺州友朋中竞相传诵。明郎瑛《宋戴遗诗》写道:“予尝见太史宋公濂诗四册,公亲书者也,大字如指顶,小字如芝麻,或行或楷,真有龙蟠凤舞之象,高可五寸,亦奇物也。惜为杭守张公取去。今学士集中之诗,不满二百,则知遗落多矣。予家又藏公与戴九灵寄答古诗各十首,考之《九灵集》中,止得其六,而公诗集皆无之。且书乃当时吴德基,而题跋则王华川(袆)、揭少监(汯)、胡仲申(翰)辈,而又装潢成轴,袭以文锦,安知又不为他人之取乎?苟或败坏,千古埋没,今特录置于稿,则又传递一番,彰者众矣,亦慊收藏者之情。”(《七修类稿》)揭汯、胡翰的题跋今已不见,现录王袆的题跋于下,以见其时人对宋、戴两人十首唱和诗的看法:

  古诗二十首,前十首戴君叔能以寄宋君景濂,后十首则景濂以答叔能者也。嗟乎,诗道之废久矣!十年以来,学士大夫往往诎于世故之艰难,溺于俗尚之鄙陋,其见诸诗,大抵感伤之言,委靡而气索;放肆之言,荒疏而志乖,尔雅之音遂无复作矣。二君素以古道相尚,是诗之倡酬,盖仿于苏、李,譬犹律品之相宣,规矩之互用。然其为言,或务简善,而其思远以切;或尚宏衍,而其情婉以周。鲍、谢之微旨,殆各有之。至其讬物连类,抚事兴怀,则又俱有陈子昂、朱元晦《感兴》之遗音焉。嗟乎,诗道之废久矣!吾读二君之作,于是有慨夫古诗之绪未终绝也。孔子曰:“诗可以观。”读乎其诗,则其所可观者可得而见矣。[1]2570

  当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后,戴良意识到朱元璋下一个目标将会是张士诚。宋濂就在朱元璋的那一方,可以想见到时将会有怎样的尴尬。故戴良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即避兵至四明(今宁波)。同年秋,又附舟北上,径奔元主。因兵阻滞留山东,戴良趁机欲寻访齐鲁间的豪杰之士,但卒无所遇。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被俘自缢,宣告了大周政权的灭亡。戴良也于是年九月南还至四明。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皇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洪武二年八月,明兵攻入大都,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宋濂和戴良的生活处境和声望顿时判若天地。从宋濂这方面讲,他被朱元璋官以《元史》总裁、翰林学士、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太子赞善大夫、翰林承旨等职。父母妻子皆得封赠,儿子孙子同列朝官。或受赐甘露,或受赐金帛,或受赐御诗,极尽荣宠。文名也如日中天,“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5]3787-378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