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与戴良友谊变异浅谈(第5页)
本文共计85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宋濂与戴良在明朝建立后没有也不可能有直接的诗文往来,但间接的往来还是有的。戴良在元末曾编有《九灵山房集》,间接地传到了宋濂那里,宋濂于洪武十二年十月为此书写了一则题识:
文未易知也,惟用心于文而致其精者,能真知之,然亦难矣。今世学者,喜为言论,毁誉生于爱恶,美恶惟其所好,纷然自以为知文,而卒莫之知也,不亦厚诬天下哉。若余友揭君伯防之于戴先生叔能,论其文,言其承传所自,皆精当可征。予尝友于叔能,不能易其言也。君以文学名当世,故能知之也真。然非真知斯文者,亦孰知余言为信哉。[6]卷首
宋濂于洪武十年(1377)致仕,他于洪武十二年在戴良的文集后写下此则题识,想来对戴良也无害。“尝友于叔能”,这“尝”字,大可玩味。若他们的关系始终不渝,定然不会用这个“尝”字。而“毁誉生于爱恶,美恶惟其所好,纷然自以为知文,而卒莫之知也,不亦厚诬天下哉”,似乎又是针对戴良发出的批评。
但不管怎样,对于戴良这种鄙弃利禄、抱一而终的气节和道德,宋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请看宋濂早年和晚年为戴良写的像赞及题识:
其神之清,秋高露寒,而青田鹤鸣也;其气之温,光含辉潜,而充然如赤琼也;其文之昭,盆盎纷如,而古罍洗独精明也。具此三美,所以敛英毅而集众长,葆醇熙而孚群情也。懿哉斯人,盖智遍乎物,行饰乎躬,而学本乎诚者也。窅乎其凝者,以道为家;烨乎其泽者,振徳之华。悄然而深思者,所以周其变;沛然而大肆者,又将畅其葩,是皆世之所知也。至于困而亨,穷而泰,齐喜戚于梦幻,弃利禄犹泥沙,吾欲从而究之,已莫辨其津涯,况可得而赞耶。余三十年间两赞叔能之像,辞各异焉,以见叔能年既高而徳愈进也。因令侍史并书之,前翰林学士金华宋濂记。[7]卷30
宋濂和戴良的最终结局都不好。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宋濂的孙子慎被查出与胡惟庸党的事有连,朱元璋怒不可遏,将宋璲和宋慎一并处死,而宋濂被发配至四川茂州。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二十日,宋濂自经于夔州僧舍,卒年七十二岁。宋濂死后的第二年,戴良被征入京,一下子成为朝野的新闻人物:“国朝洪武壬戌以礼巾征先生至京师。即日召见,试文若干篇,命大官予膳,留会同馆。名公钜卿见无虚日,甚或以师礼事之。”(赵友同《戴公墓志铭》)[7]卷30戴良被征到南京后,朱元璋很想给他官做。但戴良怎么可能去做朱元璋的官呢?昔日的朋友宋濂等为朱元璋的有功之臣竟然得到如此下场,他若做一个“贰臣”,会有什么好结果呢?何况还有危素的前车之鉴!结果,戴良以忤旨获罪。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七日,戴良自裁于寓舍,卒年六十七岁。
考察宋濂和戴良的交游,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宋濂和戴良由于同乡同门的关系,他们之间曾经有很深的友情。但是,随着走上不同的仕途后,他们的友情也渐行渐远,这是时代造成的结果。同时,也与他们本身思想上的差异不无关系。(2)在政治上,应该说宋濂比戴良更有抱负,更有政治头脑,而戴良却更有诗人的气质。(3)宋濂在明朝建立后不去举荐戴良,也不去接济戴良,这是因为当时的生存环境使他不得不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成全戴良抱一而终的气节,才能保全戴良的性命。从深层次的角度说,宋濂还是深爱着戴良的,但戴良在当时很难领会这一点。(4)宋濂在像赞中对戴良的气节和道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是出于友情,而是出于道义。如果将戴良换成别人,宋濂也会这么做的,这是宋濂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柳贯.柳待制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3]戴良.九灵山房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胡广,等.明太祖实录[M].明抄本.
[5]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戴良.九灵山房遗稿[M].丛书集成初编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