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程千帆学术论文的写作特色论文(第2页)
19 次下载 3 页 399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三)在参考文献中注解各家看法,增加了论文的厚重感
程千帆先生对参考文献的处理,值得学习研究。他并不是孤立地呈现参考文献,而是在文献之后,又做了充分的分析解读,比如:“我未能见到《古今诗删》,知道《诗删》中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根据托名李编的《唐诗选》卷二所载此诗而推断出来的。”又如:“彭庆生《陈子昂诗注》附录诸家评论中,论及此点者不少,可以参阅。”再如,“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对诸家异说,搜罗详尽,分析精审,可以参阅。”程先生在文后列举了17部参考书目,并且深入发掘,详辩慎取,比如:“闻一多《四杰》一文(载《唐诗杂论》,《闻一多全集》第三册)认为王、杨长于五律而卢、骆长于歌行。因此四杰应当分为两组,是不对的。刘开扬《论初唐四杰及其诗》(载《唐诗论文集》)已加辨证。”又如:“《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此文作《晋书》,显属误记。《晋书》怎么能记陈后主的事呢?郭茂倩未免太疏忽了。”这种对材料慎重取舍、处理的态度,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综合运用多角度的论证方法
程千帆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的由隐而之显,是可以从这一历史阶段诗歌风会的'变迁找到原因的。”因此,程先生首先明确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初唐四杰的关系。而在下文的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等。
第一,正面论证。比如:“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程先生认为,这是根据诗的风格判断出时代。又如:“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八,七古凡例云: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尝非一时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厌而思去乎?非开、宝诸公,岂识七言中有如许境界?”由此,程先生得出了结论,“即《春江花月夜》的结构、音节、风格与卢、骆千古名篇的艺术特色相一致。”
第二,反面论证。程先生引用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指出:“不管后人对这两篇的句法结构及主语指称的理解有多大的分歧,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当时有人对四杰全盘否定,而杜甫不以为然。”
第三,对比论证。程先生随后分别引用了李商隐的《漫成五章》和陈师道的《绝句》,来和上文引用的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作对比,并补充说明,“李商隐和陈师道这种片面的看法,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是他们不能像杜甫那样坚持两点论罢了。”另外,程先生在后文也提到了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同样的题目,将张若虚与隋炀帝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阐释,更易令人理解。
第四,引用论证。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引用文献材料之外,程先生还引用了《四库全书总目》《何大复先生集》《渔洋山人精华录》《旧唐书》《梁书》《隋书》《古诗源》等文献,如此丰富的事实材料,程先生信手拈来,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文学基础,令我辈折服。
四、脉络清晰,严谨有序---逻辑严密的行文结构
程千帆先生的这篇文章论证结构表现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议论文典型的结构模式,但程先生在具体论述的时候却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第一部分,程先生首先提出作家的穷通和作品的隐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程千帆先生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呈现了文学作品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复杂的历史面貌。
第二部分,论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逐步被理解接受的历史。其中,程先生分析了从唐代到元代,张若虚以及他的《春江花月夜》被冷落好几百年的原因。然后就诗话加以考察,并举例论证阐释:“《春江花月夜》的由隐而之显,是可以从历史阶段诗歌风会的变迁找到原因的。”再次,程先生讲到了后期,闻一多先生和李泽厚先生以及梁启超先生分别对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和看法,认为他们“丰富了王氏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二语的内涵,即提高了这篇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对此诗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