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利弊分析(通用10篇)(第3页)
85 次下载 18 页 3052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5、小结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杨青松曾经对《新世纪》周刊说:“中国已经进入零售商主导时代,自有品牌战略等于零售商直接进入上游市场,正是零售商影响力增强的具体体现”。
的确如此,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新兴业态的兴起,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革。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德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的进入更加剧了国内零售业的竞争。
就PB战略而言,目前在发达国家,大中型零售企业经营自有品牌商品比例逐年递增。欧洲市场的调查显示,1980年所有的零售商中17%使用自有品牌,198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3%,目前达到40%以上。AC尼尔森发布的《全球经理人报告:2005自有品牌的力量》显示,自有品牌消费品领域继续稳步提高其全球市场占有份额。基于AC尼尔森从38个市场的14个产品领域、80大品类所采集到的数据,截止2005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里,自有品牌商品占销售总值的17%;自有品牌在全球各个区域都在积极地推动零售商的业务增长。2003年全球36个市场中,有三分之二的市场自有品牌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商品牌的发展速度,半数以上的自有品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零售企业仍以代销制造商品牌商品为主,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几乎是制造商品牌一统天下,自有品牌的销售占全国零售商品销售额的比例很小,与西方市场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
中国的零售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际零售业所进行的这样的一种变革,认真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索出一套自己的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来。
[1]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唐树伶.连锁商业营销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董洁.“自有品牌的魅力”[J].企业管理,2005,(2).
[4]温兴琦.“解析零售业态”[J].中国第三产业,2003,(8).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利弊分析 篇2
一、自有品牌及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的开发
自有品牌即PB(PrivateBrand),指由零售企业自行设计、开发、管理的商品品牌。与制造商品牌商品相比,自有品牌商品包装简单、价格低廉,往往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早在80年代,英国的零售商就开始了自有品牌商品的经营,目前世界上众多著名的零售企业都推行自有品牌战略,如家乐福的“棒”、沃尔玛的“GREATVALUE”,英国著名的马莎百货更是被称作“没有工厂的制造商”,所有产品都采用单一品牌“圣米高”,加工企业遍及全球800余家工厂。欧美发达国家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看超市好不好,数数自有品牌有多少”。
自有品牌的开发有多种途径:一是定制,即不直接投资而是利用现有厂家的生产条件定点定样监制生产,零售企业向厂家提出产品的性能、质量、规格、包装等具体要求,打上自己的品牌上架销售;二是自行生产,由零售企业自行投资,自产自销。零售企业自己建造生产基地、购买设备,进行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及销售;三是合作经营,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如控股,参股等方式与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二、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意义
1.为零售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一般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是从“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每增加一个环节,商品的附加价值就增长了30%以上,自有品牌的好处就是摆脱了中间环节,由零售商直接组织生产加工,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自有品牌商品的广告宣传主要是借助零售企业的商誉在商店内采用广告单张、闭路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对比普遍采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制造商品牌,广告成本大大降低。加之自有品牌商品包装简单,因此,尽管自有品牌的商品价格比生产商的商品低,但其毛利并不低。据估算,一般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比制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润率相当高,对于一些特殊商品如药品、高档时装利润率可达50%。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零售业整体进入微利状态,自有品牌的经营为零售企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利润空间。

管理会计中我国企业问题的应对策略论文
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论文
简论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论文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中怎么提高沟通的有效性论文
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刍议铁塔制造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重要性论文
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企业IT系统信息安全分析论文
中小企业工商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企业物流成本之分析的论文
企业物流成本分析的论文
关于网络工程设计需求分析的论文
企业人本管理分析论文
企业转型需要哪些管理软件
中小勘察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分析论文
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分析论文
教育类毕业论文提纲
英语毕业论文:广告英语特征及其教育价值
高职类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探讨的论文
浅谈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