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学科论文(第2页)
3 次下载 3 页 373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学习身体锻炼的技能。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如太极拳、徒手操、舞蹈、健身跑等。身体锻炼必须讲究科学,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去探明它的理论依据,锻炼原则和方法。选择有效的锻炼内容,安排可行的锻炼计划,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课堂上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身体锻炼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身体锻炼基本方法的同时,学会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锻炼时间、制订锻炼方案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等在高中学段学会一至两样健身的本领,并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 3.学习娱乐体育技能。所谓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内容丰富多彩,规模大小不一,通常带有游戏性质,如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掷飞盘、飞标、放风筝和各种体育游戏、以及现在社会上比较时兴的垂钓、打猎、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有些项目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如跳皮筋、踢毽子、掷飞盘等;有些项目可以安排在体育课上进行,如集体跳绳、拔河、体育游戏等;当然,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一些带有消费性质的社会娱乐体育项目,在学校不可能得到开展,但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飞镖、保龄球〈替代品〉、桥牌等游艺活动,发展学生的娱乐体育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创建体育氛围,增进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 所谓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学校有意识地创建一些体育气氛,能够增进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
1组织学生观摩大型比赛或观看体育录象片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过程、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切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如我们学校二十多年来一贯坚持的班级球类比赛,上学期男子篮球比赛和女子排球比赛,下学期的女子篮球和男子排球比赛等,学生一开学就开始积极准备,经过三年的练习和比赛,学生的篮、排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带动了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红红火火。
2.增进参与意识。随着体育知识的增加,学生对体育的意义、规律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就会增强,在尝试和练习中,就会不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偶尔也会把所学的技术迁移进来,感受运动项目特有的魅力,慢慢地学生就会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1.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建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高中学生知识量的不断增加,意识也逐步个性化,对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此时,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作出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评价他们的体育态度,通过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锻炼的稳定兴趣。
2.融洽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可信,主动去接近老师,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锻炼的习惯;及时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如高一学生马上要进行排球比赛,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提前学习扣球技术,老师及时地对教学进度作出调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学生课内、课外练习的积极性也迅速高涨起来。
3.严格要求,反复磨练。任何一个良好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都要靠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反复地训练。就是说,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必须着重花大力气引导、督促他们去自觉地实践,养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反复练习中化为自身的东西,达到习惯的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