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的论文(第3页)
28 次下载 23 页 43475 字【 字体:大 中 小 】
(3)在色彩搭配上,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青砖体现了南方山清水秀的环境色彩,而北方的琉璃瓦,红院墙则体现了与环境强烈的对比。中国红、长城灰、玉脂白等已成为“新中式”建筑色彩的标志。
2.3“新中式”建筑未来发展的探索
(1)“新中式”存在的问题。虽然“新中式”建筑发展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大多数是在经典案例基础上去借鉴,从而出现了乱用,套用的现象;
②许多项目往往追求传统建筑的经典形式,忽略了空间的本质;
③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显得非常生硬。景观也应该是建筑的一部分,不能各自为政。
(2)未来发展的探索。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式”建筑的风格发展应该是:
①对于新中式元素的应用,已有十分成熟的抽象和概括,在对其加以利用的同时,要注意建筑与建筑风格的完整性,避免乱用、套用、形成混杂,不伦不类的形式;
②与空间、环境的组合方面,讲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强调景观与建筑的整体性,使景观和建筑共同营造实用、人性化的环境;
③在材质选用上,利用现代新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玻璃等,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手法,创造出具有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形式新颖的新中式建筑。
3结束语
总之,新中式建筑可以说是对中国式传统建筑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产物。现代新中式建筑不是单纯模仿古建形式,而是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基础上,在建筑师理性科学的分析的前提上,通过对传统文化及现状时代发展要素去有所创新。新中式建筑只有不断的追随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汪任平.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xx.
[2]卞三强.继承和发扬传统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J].南通工学院学报,20xx,(1):78-80.
[3]陈晓舟.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工程技术研究,20xx,(6):243.
建筑文化的论文(第3页)3
一、南北差异视阀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一)南北物产差异与地区建材文化差异建筑是人造的居住环境,而人的建筑活动则离不开自然环境。大自然提供的物产是建筑永恒的建材。有学者认为,我国各地区建筑用材都是取自当地盛产的材料,而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是木构架形式的建筑。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然属性上又增加了社会属性,人们对它的依赖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中国建筑强调“天人合一”,民居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而民居建筑材料是建筑文化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突出体现。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地形以高原、山脉为主,多山石,因此民居建筑多为石质建筑。在我国南方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制建筑,即用原木或木板建造的房屋则较为常见。南方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还常用木柱、竹竿及其枝叶来建造房屋。我国北方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黄土高原,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砖或黏土,而以游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则多用毛皮等材料制成搬运方便的蒙古包。此外,我国北方园林建筑多采用砂页岩、石灰岩等建筑假山。因北方水源稀少,很难聚水为池,北方园林以砂页岩、石灰岩等建筑的假山常给人以厚重有余的感觉。如果有水,则成为名园,如颐和园、圆明园等。而我国南方园林,多采用空蚀的太湖石等,巧妙地将当地丰富的水源结合在一起,搭配成小桥流水般的景象。因此,置身南方园林之中,石影玲珑,亭台楼阁,灵秀幽雅之感便油然而生。
(二)地域气候差异与地区建筑形式差异从建筑地域学角度分析,适应气候的建筑更能适应它的环境和文脉,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国各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与结构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北方平原面积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民居多为土墙、泥顶,垒砖筑墙,墙体厚实。房顶坡度很小,几乎为平顶,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来做晒场。房屋不高,空间紧凑,窗户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观看起来端庄厚重。房屋内则设有火炕,炕与灶相连,炉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间,便于保温取暖。例如,我国陕西地区流行房屋半边盖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墙高大密实而无窗,这与西北地区的严寒气候是相适应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厚积坚固,故其居室掘穴为窑,成排的窑洞与漫漫的黄土融为一体,苍茫而古朴。南方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墙多用较薄的砖砌成,屋顶则用茅草或瓦盖成,坡度大,房檐较宽,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渗漏,减轻太阳曝晒。房屋高度大,门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风、散热。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南方冬季没有北方寒冷,但较潮湿。民居室内用床不用炕,这样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