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特点有哪些特色(第3页)
本文共计178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工笔花鸟画家
于非闇
于非闇(1889—1959)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赵佶手法,以工笔双勾重彩花鸟画得名。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牡丹鸽子》等。著有《非闇漫墨》、《艺兰记》、《中国画颜料研究》、《我怎样画花鸟画》。弟子中最出名的两位是田世光和俞致贞。
陈之佛
陈之佛(1896—1962)浙江余姚人,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浙江余姚人。长于工笔花鸟画,常画喜鹊、鸽、鹤之类。作画严谨,一生仅完成了500余幅工笔花鸟创作。
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主攻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及宋元山水画,奠定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坚实基础。弟子有龚文桢、金鸿均、杨瑞芬等。
刘小刚
刘小刚,早年在北京大学东方国家语言文学系从事东方美学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书画协会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田家林、李苦禅、李志敏、于希宁、娄师白先生,是中国当代重彩花鸟画和水墨画的领军人物。
金鸿钧
金鸿钧,男,1937年9月生于北京市。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1953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别名爱新觉金鸿钧,满族爱新觉罗氏后裔。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留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1974年后转入中国画系任工笔花鸟画教员,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画系花鸟画室主任、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系花鸟画室主任、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金鸿钧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院校实行中国画分科培养人才以来第一批花鸟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晋升为教授。他传统功底十分扎实,教艺育人,十分尽心,是个好老师,也是创作上的好带头人。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已完成了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在他笔下,状物传神的要求已经不是难事了,而是更高境界的抒情,通过花鸟画来抒发时代之情,人民之情,则还是要穷毕生之力来追求的大目标。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这是一幅优秀的中国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要点。因此,这就要求中国工笔花鸟画画家,能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力。无论是鼎盛时期的两宋工笔花鸟画,还是后来的工笔花鸟画历史;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杰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论纨扇还是宏幅巨制,都是用了很大的力气苦心经营。这既是工笔花鸟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形式特色,也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幅优秀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都是经历了由外至内,因物动情,进而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所呈现的是天趣与人的精神,是奇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然纳入自我,而自己又消融在景物之中,创造的是无我之境。在宋人花鸟画中,总是以亲切可爱的姿态向欣赏者呈现大千世界那生生不息的生命。那是画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山川与花卉禽鸟中,潜流着无穷的意趣与情思。那一笔一墨和色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理想的追求,既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从所能见到的工笔花鸟画来看,无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徐熙的野逸旷达,以及崔白的萧散风骨,虽风格各异,但我们都能在这些画中感受到理想欲望和对生命的爱恋之情。“声音颜色,饮啄态度,远而巢居野处,眠沙泳浦,戏广浮深,近而穿屋贺厦,如岁司晨,啼春噪晚者……”这一切均在宋人笔下被表现得出神人化,把人们带往美好的遐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