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学 > 正文

浅谈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及胃排空的影响论(第2页)

本文共计3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5 血清胃动素 对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分型辨证标准的 FD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2 个疗程后清晨空腹抽取 2ml 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药盒由北京兴华生物新技术开发中心提供,实验方法均按说明书方法操作。各组血清胃动素取均值,行 t 检验统计分析。

  4 疗效评价标准

  针刺治疗 2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包括症状积分改善度(单项症状积分、主症总分、总体症状积分)、生活质量(SF-36)、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水平的变化。中医证候评价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 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 30%;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5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观察数据填入观察表,并将数值代入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_±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 分析。P<0.05 被认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讨 论

  FD 属于中医“胃痞”“胃痛”“嘈杂”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基本病因多为饮食停滞,误下伤中,痰气阻塞,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医门棒喝》曰:“升降之机者,在乎脾胃之健运”。故治疗当从调理肝脾胃三脏功能入手,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基本法则。现代医学对 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倾向于由多种不同机制和因素所致的综合征,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胃容受性受损、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易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当前,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数目达 56 种之多,包括有胃下垂、便秘、胆石症等等。杨敏等研究发现针刺特定穴能明显改善 FD 患者胃动力,促进消化。《灵枢·终始》曰:“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说明有效的刺激量能保证针刺效应即得气的产生。针刺的刺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针刺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和强度的大小。当代针灸名家石学敏院士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至今已成为指导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杨继洲说“刺有大小”,说明针刺治病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发挥该有的治疗作用。王樟连用强、中、弱三种不同的刺激量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观察得到三种手法都能增强心气虚患者左心搏血量,强中刺激与针前比较有明显差异,以中等刺激最明显。胃动素(Motilin)是启动消化间期周期性胃肠移行性复合肌电运动(MigratingMotor Complex,MMC)的重要胃肠激素。其由 22个氨基酸组成,多见于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黏膜隐窝中 Mo 细胞,主要起到刺激消化道运动,促进胃排空,加速肠蠕动等作用。常小荣等研究表明针刺 FD患者足三里,其血浆胃动素含量明显上升,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经过对 FD 患者施予不同的针刺量针刺治疗观察中得出:三种刺激方式均能改善 FD 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中刺激组在改善 FD 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方面优于其他 2 组,且患者大多能耐受此种刺激量。由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通常取决于患者主观反映,目前尚缺乏合适的.生物学标志物,主要以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变化为标准,因此,针对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等评价更符合临床实际 。SF-36 健康调查量表及尼平消化不良量表在国外研究的应用中较为广泛,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使用该量表,因此,该量表对于评价同种疾病不同亚群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有着显著优势,联合应用症状积分等可提高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实验室检测 3 组患者送检标本显示证明:中等刺激强度能提高 FD 患者血胃动素的水平,具有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调节消化道运动的作用。中等刺激强度治疗 FD 患者临床疗效好,且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荐。然而,本课题也存在不足之处,样本量小,未大范围应用;辨证分型较多,无法证明哪种刺激量对哪一种证型临床疗效更好;因样本量小,疗效和副作用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远期疗效不确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样本量,长时间的随访,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科学结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