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教案(精选5篇)(第4页)

本文共计72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教案5

  一、教学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信息部安全使用网络的倡议,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网络使用安全教育,减少因网络的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杜绝网络潜在危险。

  二、重点内容

  1、加强网络使用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使用网络的遵守意识。

  2、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遵守网络使用安全的意识。

  三、教育内容

  1、导入语

  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不能给社会增辉。

  2、网络的影响

  ①网络的正面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