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优选]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第9页)

114 次下载 19 页 3193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直接开始讲授理论知识来引入新课。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引入方式会显得有些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引入环节加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先讲述与该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和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入环节选择的故事应该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讲述刘备当初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未能成功见到诸葛亮本人,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在休息,刘备静静地等到诸葛亮醒来,才说明自己的来意。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诚心及其雄心壮志,就答应出山帮助刘备完成大业。在故事讲述完毕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对诸葛亮有多少了解呢?为什么刘备愿意三次去请他呢?如此睿智之人,在三国历史上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然后可以请一两名学生谈一谈他们心中的诸葛亮,然后教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英雄迭出的时代,讲讲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开展新课的教学。

  (二)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过程,营造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自律能力较弱,课堂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只在引入环节使用了历史故事,无法保证学生在整节历史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适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可以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之中。因为历史课中涉及的时代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代入感较弱,这也是阻碍学生学好历史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讲解较为抽象、难以代入的内容时,可以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情节去感受历史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部分历史故事,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历史剧表演,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的赤壁之战以后,课堂时间已经过半,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插入故事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是盟友关系,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诸葛亮和周瑜的其他故事吗?你们觉得同样作为谋士的两个人,有高下之分吗?”有学生提出《三国演义》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此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会有虚构的成分。教师继续讲述:“其实历史上的周瑜不仅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而且还是个帅哥呢!周瑜的夫人是当时的大美女小乔,两人郎才女貌。在赤壁之战以后,周瑜率兵攻打南郡,不幸受伤。后来,周瑜率兵攻打西川,箭伤发作,周瑜病逝。”通过对周瑜故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三国时期的英雄风采,可以让学生重新提起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表演内容与《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关即可,加强师生互动。

  (三)通过历史故事总结知识,巩固课堂效果

  一个完整精彩的课堂,既需要好的开头,又需要好的结尾。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入历史故事,首先可以巩固该堂课的学习效果,其次可以通过故事对课本未提及的知识进行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新课讲授结束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历史故事,借此故事将课本中所讲的部分内容进行回顾,然后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上有给出三国的户口数、人口数和兵员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思考,为什么最后是魏国“一家独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魏国的重臣司马懿的故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魏国国力强大的内在原因,为后面晋朝历史的学习做铺垫。教师讲述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司马懿出生于有名的望族,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了才华。建安六年,有人想要推举他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职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以后,派人去司马府中召他任职,司马懿当时看见汉朝已经在衰败了,不愿意去曹操手下任职,推辞说自己患有风痹病,曹操生性多疑,就派人在晚上去打探司马懿是否真的患病,司马懿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假装自己染病了。大家如果对司马懿的这个人有兴趣,可以去查看史书等资料去了解。司马懿的一生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对魏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次子司马昭是后面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晋王。”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对已学的三国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巩固,又激发了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