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语言的特色与主持人的语言功底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64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 鲜明的时代特色: 紧跟时代主流旋律是广播语言的生命力所在。同时更加从容、洒脱和大气。 3.广播语言的艺术特色: 广播语言属于口说耳听的范畴,“只听其声,不见其形”,不如电视声画合一的表现手段丰富,这是广播语言的弱项。
也正因为如此,广播语言能以声夺人,不受画面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发挥了传播效率高的优势,这不得不归功于广播语言绘声绘色的优势。
(1)绘声: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优势。 广播必须通过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也可以直接引用现场音响来唤起受众的听觉想象。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响融入到有声语言中,就会让听众身临其境。 笔者在省电台实习时被委以外出采访的任务:笔者在进行描述时,从室外进入到餐馆内,很自然地把两种环境音响结合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2)绘色:广播语言的弱点在于“只听其声,不见其形”,能听到却看不见。调动起听众的视觉感官,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着名播音员林如老师曾播过一篇农村通讯,开头是这样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传出形象和情,使语言有了颜色。
(3) 绘形:绘形也是广播语言的特色之一,可以弥补广播语言在视觉上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这尊佛雕外观的大小和形状,“玲珑剔透、光滑可鉴、慈祥可掬、纹晰丝缕”等形容型描述词语为大家展示出这件佛雕的精致、精美和艺术、历史价值所在。
(4) 多觉:我们靠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接受外界信息和事物,而灵活生动的语言可以从不同角度,具体地描写事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充分调动起人的多种感官相互沟通,将一种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从多角度捕捉形象,从而获得立体化的真切感受。 例如:听众朋友, 现在我已完全接近了火源,也就是起火点十米左右的地方, 浑身都是灼热的感觉。 这篇消息中,记者把眼前看到的, 耳朵听到的以及亲身体验都真实地用文字和声音告诉听众, 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现场的火灾情景和救火的进程。可见,运用有形有色,形神兼备的描写使广播语言的特色得到充分发掘,节目气氛浓郁、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4.新形势下广播语言的多元特色: (1) 主持人节目使广播语言更加多样化: 主持人节目汲取了人际交流的优势,可以和听众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以轻松愉悦、平易近人、充满活力、别具一格的语言与听众沟通,赢得广泛好评。
a.口语化:广播语言属于“谈话体”的范畴,要说给人听。如一些很少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和单音节词就要改成口语词和双音节词,一些长句、倒装句应尽量简洁明了。
b.生活化:某种程度上,广播语言的口语化和生活化紧密相联。语言形态更加丰富,引发受众的极大反响。
c.互动参与性:广播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据统计,仅中国之声一档节目就收到听众短信8万多条以及上千人次的电话,涵盖了各个阶层的意愿。
d.个性化:在广播蓬勃发展的今天,主持人作为传播队伍中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以淡化官方色彩、十分注重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e.人格亲民化:主持人在节目的形式中有一定的自由和较多的创作空间,兴趣爱好、文化底蕴、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更加钟情并依赖于广播节目。
(2) 新媒体加强了广播语言的丰富性和伴随性: 当前和未来,新媒体和广播之间是一种融合关系。多种渠道和平台的扩展无疑为广播语言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保障。 不过,新媒体的强势登场使广播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同样,学生也是一边听广播一边看书学习。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更专心听 节目。
(3) 突发事件的报道彰显广播语言的时效性: 这两年,中国广播界的热点之一就是突发灾难的报道。成为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和有关部门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 2009年金话筒奖得主——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主播孙静,孙静一番话在当时无疑可以稳定市民的情绪,用爱岗敬业的精神谱写下这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另外,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广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也非常到位。可以说,这些年来中国的广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广播语言踏实、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