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孟子的论辩方法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146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比附虽妙,但在逻辑推理中,又可以说任何比喻都有其蹩脚的一面。再往前发展一步,即成为诡辩。所谓诡辩,就是用偷换概念做出的似是而非的推论,在对方不易发觉的情况下,能将其折服。孟子也十分擅长此术。
如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拈来“缘木求鱼”这一生动比喻,把齐宣王称霸之欲说得十分荒唐可笑,而且后果还相当可怕。齐王不明其故,孟子又以 “邹人与楚人战”作譬,推出“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其理由是“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这里用的就是诡辩术。试想,孟子以“一服八”来代换和比附“邹敌楚”,但“楚”是个整体,而“八”却并非整体,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两个概念并不类同,而孟子则巧妙地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利用人们的思维错觉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
又如《告子上》“生之谓性”一章: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此章在用圈套术之外,用了一连串的诡辩。另外《梁惠王上》“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公孙丑下》之“以燕伐燕”;《滕文公上》之“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滕文公下》之“攘鸡”等,都是运用诡辩的例子。诡辩虽不宜提倡,但出于良好动机而巧妙运用,也不失为一种艺术。
与诡辩形似实异,孟子还善用变通术。如《公孙丑下》陈臻问孟子:“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说:“皆是也。”在宋时“予将有远行”,人家送点盘缠,我为何不受?在薛时有人想害我,我设兵戒备,人家送点钱相助,我为何不受?至于在齐,则无远行、戒备之事,无事而受赠,就是贪财,哪有君子可以贪财呢?
我当然不受。这就是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情况变了,做法也得变,所以都是对的。陈臻认死理,想难倒孟子,孟子却用变通之术,辩解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类似的还有同篇的“孟子去齐章”,齐人尹士对孟子“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的行为不理解,很不满意。孟子得知后辩解说:“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至于“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是希望王“改之”而“反予”。这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因此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关于变通,《离娄上》有一章说得更明白: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授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这里的“权”,正是权宜、变通之谓。孟子也正是以权变之术来对付淳于髡刁钻古怪的难题的。看来孟子给别人设圈套,别人也给孟了设圈套,但孟子的圈套术使对方挣脱不得,别人的圈套术孟子则能以变通之术挣脱之。孟子不愧为天才的雄辩家!
五、 追问术、反诘术
人说孟子善辩、善喻等等,其实孟子还有一善,就是善问。其善辩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6](P556)善问。当今已有学者指出:“孟子辩论的‘巧’字,最重要体现在一个‘问’字上。”
从笔者上文的论述不难看出:其转换话题,善问;其启发引导,善问;其求同靠拢,善问;其先纵后擒,善问;其巧设圈套,善问;其迂回包抄;善问;其比附、诡辩,莫不善问,有提问,有设问,有探问,有责问,有诱问,有套问,有追问,有诘问,有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回头问、重复问、连续问,有藏答于问、明知故问、打比方问、换概念问,假设着问、对比着问,变换各种方式问,一部《孟子》,真可以说是集问话艺术之大全。只是因为不少精彩、巧妙的问话在上文已结合有关辩术有所论述,这里仅就其论辩艺术中比较重要而又尚未谈及的追问、反诘之术做点阐说。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9篇)
浅谈完工百分比法在企业建造合同实务中的公道运用
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探讨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管理能力探究论文
浅谈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标准资料管理
浅谈油田企业的薪酬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浅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思考
浅谈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
音乐教学与美术体育相结合的论文
中职美术人性化的教学浅析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生活化策略
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论文
德育如何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创新论文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的专题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和正文的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