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探析孟子的论辩方法论文(第2页)

50 次下载 9 页 1469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离娄下二十一》)从中可知,他和孔子都熟知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之所以推说不知,就是为了避免正面交锋,缓和谈话的紧张气氛,从而巧妙地把话题以“霸道”转入“王道”,以确保游说的顺利进行,直至成功。

  “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一》)也是如此,孟子见齐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的话一出口,齐王就“变乎色”,很尴尬,不得不声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可见当时谈话的气氛有多不融洽。如果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的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行仁政”的目的就无法达到,所以孟子适时地转换了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以此来缓和气氛,并且将话题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为游说成功做好了铺垫。

  “孟子见惠王章”(《梁惠王上一》)等章节也都体现了此法。

  三、设彀法

  彀,即圈套之意,所以设彀法即预设机巧,引人进入圈套的方法。其往往表现为:远处着眼,迂回前进,有收有放,先纵后擒,最终折服对方。

  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四》),孟子在一开始并不急于驳斥农学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而是先就许行之衣食起居向陈相一连提了八个问题: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

  曰:“冠。”“奚冠?”曰:“冠素。”“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这八问看似和反驳对方观点毫不相干,但其实已诱使陈相上钩,并且一步步向圈套靠近,因为从两人的一番问答中,已确认了许行的帽子、锅以及农具都非自给,而是与各种工匠交换而得这一事实。紧接着孟子又问陈相为何许行要如此不怕麻烦地和各种工匠做交换,陈相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此时,陈相不知不觉间已落入彀中,因为既然许行实在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做各种工匠的事,那么君王又怎可能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国家呢?至此,农学家的观点不攻自破。

  “寡人愿安承教章(《梁惠王上四》)”等章节均采用了此法。

  四、譬喻法

  譬喻法,即比喻法。孟子善用比喻,对此,东汉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称赞道:“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今人统计,《孟子》一书中各类比喻竟达159个。所以,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大特色。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以“缘木求鱼”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以“霸道”统一天下的不可能性;以“为长者折枝”来形容事情的轻而易举,以“挟泰山以超北海”来说明事情的困难,合在一起,指出对齐宣王来说行仁义并不困难,而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齐宣王的不行仁义是“不为”而不是“不能”。此外,他谴责惠王的施政是“率兽食人”(《梁惠王上四》),把百姓盼望贤君出现喻为“大旱之望云霓”(《梁惠王下十一》),用“水之就下”(《梁惠王上六》)的属性比喻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这些贴切而精妙的比喻不仅使行文形象生动,以少胜多,而且由于喻义多藏,语近旨远,往往能发人深省,受到启迪。

  《孟子》中还有一些比喻,由于具有了简单的情节,所以便上升到了比喻的高级形式———寓言。如“梁惠王曰章”(《梁惠王上三》)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通过此喻,孟子委婉地告诫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