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第23页)
本文共计452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六、结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思路,不能等条件都成熟了再开展工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企業内部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积极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瑕. 基于注册会计师视角的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研究[D]. 安徽财经大学, 20xx.
[2]戴娇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 20xx.
内部审计论文(第23页)14
一、引言
20xx年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义的家族企业,即个人或家族拥有50%及以上控股权的经营单位,占全国私营企业的85.4%;而狭义家族企业,即不仅有50%及以上的控股权,占全国私营企业的55.5%。家族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之一,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改革开放至今,似乎一直有两大魔咒萦绕着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一曰“短寿”。该报告显示,我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8.8年,较之美国家族企业的24年(Doud,20xx),实在是可以称得上是“早夭”了。韩国银行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显示,日本200年以上寿命的企业共有3 146家,甚至存在7家寿命超过千年的企业。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之快举世瞩目,然而往往在令人炫目的成功后毫无预兆地直线陨落。我国的家族企业像一辆疾驰的汽车,快速却让人提心吊胆。
目前,中国大部分家族企业的发展,正面临代际传承、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三重压力。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着愈加复杂和高度家族的外部环境,由“人情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型成为家族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内部审计作为保证制度正常,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机制,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困境
我国内部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府开始重视,并逐步推广,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开始设立内审机构。因此,我国早期的内部审计是国家至上而下推行的,是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且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外先进内部审计经验的流入,较早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国有企业,企业开始逐步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并开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变革,内部审计建设在国有企业中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缺乏法律引导和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识,内部审计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甚非理性,其并不认可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没有在实施内部审计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甚至部分家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不进行内部审计。大部分的家族由于其“家长式”的集权管理,重要职位多由家族成员担任,排斥外来的资源和活力。较之内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对策,企业一把手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家族企业内部千丝万缕的感情网络,也制约了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职能。最后,内部审计变成了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二)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存在偏差,内部审计领域狭隘。
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基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大多是出于上市或牵制其他部门和子公司的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内部审计是以查错揭弊和权力制衡为主要目的,局限于对企业账务和现金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是“监督主导”型的合规性内部审计,基本不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活动。大部分家族企业的内部审计的活动半径不超过财务部门。
(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我国家族企业大多两权高度统一,公司治理层和执行层权力界定不清晰,加之缺乏法律法规的引导,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否以及机构设置模式,是由企业一把手决定的。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总经理下设审计部门、监事会下设审计机构以及财务部下设审计办公室或者审计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