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心理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2页)
本文共计401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有学者指出,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行为的转变。教师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心目中的学生,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态度和蔼,亲切,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例如:我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总是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每位学生都加入到讨论之中,在学生尚显稚嫩的讨论发言过程中,我常常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慢慢消除紧张和自卑。当我布置的“查找记忆方法”任务学生未按时完成时,我没有简单草率地批评学生,而是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原因,并给予具体的方法,后来学生逐渐有了一些进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和谐。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毕业论文时,我没有把自己摆在导师的位置上,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一步步引导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总之只有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中,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
3.2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同样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价值取向与选择。美国心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卢梭认为:“的就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如果你一堂课上得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得生动活泼而愉快,那么,你就是要他不要学,他也是欲罢不能。在心理学课上我常常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讨论学习,例如:非典时期,我们探讨怎样消除恐惧心理;伊拉克战争爆发时,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看战争;马加爵事件后,我们分析造成人格缺陷的原因;学生考前紧张复习阶段,我们谈记忆方法,情绪调节方法等,还有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如“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知觉整体性、恒常性”、“听短时记忆广度”、“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带动下,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慢慢扭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逐渐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心理学课,课堂发言越来越积极,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而且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有的课余时间还主动借阅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准备将来报考心理学专业。
3.3 分阶段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这一指导原则。有学者指出,它包括三个过程,即基础性自主学习,探究性自主学习,实践性自主学习。基础性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已掌握一定的知识面上,通过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再获新知的一个过程。探究性自主学习是在基础性的自主学习上的发展,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自己独立思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有趣味、又有理论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实践性的学习是学生独立运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亲身体验,并在体验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更充足的时间,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让他们“以参与求体会,以创新求发展”,逐步培养独立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