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素质本位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18 次下载 2 页 296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摘要:目的探讨素质本位课堂教学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我院2014级普通护理专业学生92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基于素质本位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两个学期的实训和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素质本位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素质本位;课堂教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和主干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关联性强三大特点,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培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在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1]。这就要求学校应以护理职业岗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应加强人际沟通、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应用应变、评判性思维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素质本位便成为现阶段社会对我国护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做了相应尝试,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我院2014级普通护理专业学生92人,将其分为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47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授课,均选用由周春美、张连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3版作为教材。两组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和考核方法相同。
1.2.1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基于素质本位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学习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大纲为参考,在课前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听课、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高、方向才准。(2)精选临床案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常见、护考常考、大赛常选的病例。例如在讲静脉输液时,导入外伤脾破裂病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该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在整个模拟护理过程中涉及哪些护理操作?针对静脉输液,需要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流程是什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案例。(3)情景模拟演练:学生以4~5人/组为单位,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病人家属,在模拟护理场景中演示抢救和护理过程,教师全程指导,重点观察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意识和应变能力等。(4)集中点评:模拟演练结束后,先由观摩学生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点评,教师再综合评价,指出优点、不足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逐步锻炼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照组采用理论授课—示教—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案例对知识点进行阐述。
1.2.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绩评价的方法。该课程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综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20%)、实训考核(40%)和期末考核(40%)组成。对两组各学期的实训、期末和综合成绩进行比较。(1)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提问、报告完成、模拟演练等情况。(2)实训考核:每学期选择两项重点护理操作进行一对一考核,两项操作的平均分为该学生本学期的实训成绩。评分标准与河南省最新临床护理操作标准同步,参考由宋葆云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上)》。(3)期末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