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管理论文(优)(第20页)
本文共计451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结算及价差调整
材料物资的根据不同的供应方式结算及价差的调整存在很多区别,现就两种不同供应方式的结算及价差调整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
1.业主统供方式
业主统一供应材料物资一般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的结算固定价格,按照实际的供应量进行结算(或在进度结算报表中扣除)。材料的价差均有业主承担,在核算的基础上由业主直接支付给材料供应商。一般按照工程进度计划测算的材料用量进行供应,工程完工后准确的计算出材料总量,予以调整。缺点: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物资用量大、供应周期长,业主为节省工程投资在明确材料价格基本低于市场价,给承包人一定倒卖空间。双方最终在材料用量核算上易产生陈皮现象。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用量按照投标水平的单耗进行核算,但额定单耗与实际的消耗存在差异,此两种消耗本身存在差异。此环节也是材料管理重点环节,如何能控制材料的供应量,减少或杜绝材料的倒卖现象是做好材料物资管理的'核心问题。
2.承包人自购方式
承包人自购方式的材料结算,一般由承包人按照材料采购供应合同向承包商进行结算。此种方式材料物资管理的重点是价差的计算。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周期较长,建设期材料的价格波动风险较大,一般在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价格波动的调整方式(超过一定的风险幅度给予调整)。缺点:材料的价差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收集资料多、核算、统计工作量大,双方往往在价差调整计算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易产生扯皮。建议双方同期收集采购及供应期每批次供应量及采购价格资料,在双方都认可调差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合同约定的价差调整方式计算材料价差,减少扯皮,促进材料物资的管理水平。
三、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物资管理的建议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物资供应方式、采购、结算及价差调整的利弊分析,为更有效的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物资的管理。建议由发包人对材料的供应市场进行调研,并锁定质量好的几家单位,由承包人自行对材料进行采购,承包人签订的采购合同由发包人备案,每批次采购资料由发包人、承包人、供应商三方共同存档、及时掌握变化数据,为后期的材料结算及价差调整准备完善的资料。一方面发包人从材料的来源、质量、材料的价格市场变动等方面有了主动控制权,另一方面材料的采购、供应、运输、仓储等环节风险均由承包人承担。结算及价差调整也减少扯皮现象。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材料物资占工程投资比重大,是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充分结合业主对水电工程的管理模式、工程实际及当地的市场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材料供应方式,工程承包合同中尽可能细化材料的采购、供应、结算及价差调整等条款,有效的减少扯皮。减少材料物资管理给工程建设带来的风险,进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
物资管理论文14
【摘要】在物资招标采购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对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对物资招标采购整个流程进行梳理,具体有十多个大数据应用点。通过对大数据应用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够总结发现招标规律和报价规律,为完善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提供可行的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大数据;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应用
基于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实际,大数据的应用对招标采购工作的良好进行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大数据,不但提升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效率,同时促使采购工作更加透明,减少了违规操作的不良行为。因此,有效利用大数据,是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重要选择,也是行业未来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大数据应用于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体现
近些年的经济市场越加完善,竞争也更加激烈。基于这种情况,为供应商营造能够合理竞争的环境、提升采购透明度至关重要,而大数据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大数据在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环节:第一,对历史采购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搜集,为数据分析打基础;第二,对招标采购业务进行良好分析,利用大数据对具体业务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对大数据应用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对招标采购大数据应用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招标规律,为完善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提供合理的工作开展方案。工作人员在对物资招标采购管理收集数据时,需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收集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包括归纳、提取、对比、审核等。物资招标采购管理一般涉及数据预测、申报采购、审核管理等环节。对物资招标采购整个流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熟练的掌握,并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梳理,具体有十多个大数据应用点。招标采购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对采购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用于总结招标的策略规律,完善评标方法。还需要将供应商资料及其产品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完善评价信息,为供应商的遴选和确定工作奠定基础。对采购标的物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划分。同时还涉及专家评价和综合评估的环节。在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结束后,应深入分析研究采购数据折射出的采购招标规律,进一步总结物资投标报价策略,遏制违规投标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