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15篇[优秀](第16页)
本文共计351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二,爱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的桥梁。
对学生要爱字当头。不论是怎样的学生,我们都要“爱”。要爱学生,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各方面,不论是学习上,家庭上,还是个人成长方面。通过这些细微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有许多闪光点。就是平时在我们眼里那些“一无是处”、“无可救药”者也有可取之处。如他们中大多数能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各方面暂时还跟不上的学生,有不少是社会、家庭等方面原因所造成。如:性情孤僻,言语偏激的学生,多数是父母离异或不和睦家庭的子女;一些对班集体的荣辱,对学校的活动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自卑感强,心理负担重的,大多数是家庭生活环境较差或父母地位较低的;而有一些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喜欢高谈阔论的则多来自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要爱宇当头,从生活、学习、思想、情感上给予关心。让他们从老师处得到师爱,在班集体中得到温暖,用人间真情去激起他们希望的浪花,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树立竞争意识,多为他们营造参与竞争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形象;用爱心去洗净那些傲慢者的傲气,教育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学会从小事做起,力争把小事做好,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只要教师向学生倾注了足够的爱,还怕师生情感建立不起来吗?
教育学生,是一个艰巨的灵魂、性格的塑造工程,而情感存在于人身上,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良好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使他们感到知识在他们手中变成了力量,这时的学生富有成就感,信心百倍,积极向上;相反,遭遇到教师厌弃的学生,则往往会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于是就会自暴自弃,消极悲观,不求进取。当今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只注重单纯的说教,而忽视情感的因素,则只会事倍功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情感因素。人是有感情的,何况天真无邪的学生呢?我们作教师的,应该以真挚去换取学生的真心,以真挚去激发学生的真情。以传授的真“理”去激发学生获取真“知”,真正将情感感融于教育之中。
教育论文13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校园精神文化指导着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一方面,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个性界定的不明确,难免在追求个性化的道路上有些时候不小心会误入歧途。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熏陶、教育的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土壤。另外,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尊重每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
另一方面,高校精神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激励作用。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围绕通过学习的发展目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使每个校园人都能体验到这种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自我增强的激励机制,激励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2.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保障。
首先,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指向而培育的一种规则性的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其次,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促使高校进行自主创新和观念结构的深层变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良好的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品质。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道德品行、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外在条件。
首先,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对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具有陶冶情操和规划自己行为的作用。美好的环境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他们学习、去完善自我、追求美好自己我的内驱力。其次,美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比如,学校的雕塑等人文景观的设计,都体现了个性化的原则;学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让在校的学生领悟到校园个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