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风险管理论文优选【15篇】(第12页)

本文共计400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概述,建筑施工企业中财务风险的类别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风险管理论文9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护理干预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分组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观察组家属投诉率为2.33%,低于对照组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干预;安全管理

  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在对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除了做好常规治疗外,还要积极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护理配合。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方法选择我院87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14~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3],且家属对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23±2.4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50.97±2.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详细比较。

  1.2排除标准

  (1)年龄>70岁者;(2)无法配合相关诊疗措施者;(3)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精神科相关护理流程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并正确执行医嘱及相关规定。对观察组患者按照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执行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对精神科相关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对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可能存在主客观风险因素进行积极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导致精神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而不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2)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1~2名主治医师担任技术指导,护士长作为管理小组组长,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对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同时,将科室内部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环节绘制成流程图,提醒理人员关注潜在风险。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病史、过敏史,最大程度消除将护理风险。(3)制定护理风险预案管理制度:明确精神科临床护理主要流程,针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要充分利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干预。例如,正确执行科室消毒灭菌流程,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使诊疗环境更加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对精神科护理人员交接班程序进行规定,并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护理服务。对重点患者(存在高危护理风险及具有不良倾向者)护理记录单进行详细记录,强调相关单据书写的规范性。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需要,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进行比较,并做好详细记录和分析。

  1.5数据统计方法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6.98%。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有1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2.33%。对照组7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