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初等教育的论文15篇(第13页)

本文共计471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培育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有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要做到多而不散、和谐共生,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5 位,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师留下来的骨干教师,也有建院以来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涉及包括教育、心理、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音乐、美术等在内的20 多个学科领域,学缘结构多元,理论型、技法型兼有,大家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基点是将“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学院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的理念,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都支持他们坚持原有的研究方向,在时间、经费、出国进修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的论文发表,仅“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建设经费就有百余万元,目前已连续投入了三年。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逐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专业与小学教育合理“嫁接”,期望生成新的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成新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了这一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个人专业得到了发展,本科、研究生教学蕴含了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几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也应运而生。其中“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形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初等教育学院成立十五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0 个研究机构,即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成立,汇集了院内外、理论型、实践型的各类研究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结合学科方向、合作攻关,提升了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感。

  (三)学位点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建院以来,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一直都在探索新的学位点建设。学位点与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依存。首先,学院于20xx 年在全国率先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下设置了“初等教育”两个招生方向,20xx 年又在全国率先自主设置了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初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而后又相继设置“教师教育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还建设了“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点和“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点,分别在“课程与教学论”七个方向、“小学教育”七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 书法教育”、“ 应用化学”、“ 美术学(油画)”、“ 美术史”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163 人、硕士生导师51人、博士生导师4 人。如果从20xx 年我院首次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方向研究生开始算起,我院研究生教育已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点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研究方向的生成,加速了学科建设的进程,与此同时,学位点的建设又为“事业留人、汇集人才”奠定了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经过十五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以下成绩。一方面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品质,学科对专业的支撑性突显。学院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地图》。此项研究从理性的高度厘清了人才培养目标所要达到的诸项能力、素养与各板块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小学教育专业所有课程建立在富有逻辑关系的链条之上。另一方面高品质的基础教育咨询、服务项目得到普遍认可。由于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定位于小学教育领域,其研究成果必然直接服务于小学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为小学教育提供高端的智力支持: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的研制与撰写工作;指导区域教育、小学学校发展改革项目;承办北京市、全国各学科小学骨干教师高端培训、研修项目;参与小学各类赛课、评审项目等。初等教育院系要想得到自身发展并证明存在的价值,除了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外,还应着力寻找学科建设的生长点,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此为基础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