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15篇(第9页)
202 次下载 22 页 4006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学科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决定了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说,美术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高中学生处于巧一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高中学生正面临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期,在各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作用下,高中学生的情感、情绪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增强。为此,在高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通过美育的渗透教育,把学生的内在情感诱发出来,从而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育系统内部对美术美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美育教学的作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美育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时代认识,学校单纯地把美术课当成特长教育,过于重视美术绘画技术的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绘画教学,把教学重心放在美术技法的培养上,强迫学生对美术进行临摹和模仿创造,在理论知识上,生硬地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严重扭曲了高中生学习美术的思维,使得学生缺乏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也严重被扼杀。
(二)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美术教师与时代脱轨,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这对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美术学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美术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
(一)寓教于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借助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他们即使对美术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人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人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以米勒的经典美术作品《拾穗者》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知道《拾穗者》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理解作者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鉴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绘画的技巧,而对于画作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了深人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作品自身的创作基础,在强调绘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拾穗者》所体现的自然简朴的田园之美,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一些主题思想,如勤劳节约的美德、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清晰阐释,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深人了解作品内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认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激发。
(二)传教于技,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汉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溶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可见,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为此,高中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在美术教学形式的沿用方面力求多样化,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渗透美育教育。譬如:在欣赏《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大容量教学信息,一边播放与美术作品相关联的爵士乐,让学生在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换中,多维度、多层次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寻找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深人了解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百老汇街的爵士乐》中抽象的绘画语言也演变成了形象的视觉符号,教学中难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再如: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教师可以以琵琶演奏的民歌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和谐的学习气氛,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教师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浓郁的学习氛围渲染下,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