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学 > 正文

临床护理的论文(推荐)(第15页)

本文共计309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3入科培训

  每位学生除了参加医院层面的岗前培训,还要参加儿科教研室组织的入科培训,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介绍科室的基本设置和实习规章制度,儿科常见的病种和诊疗规范,科室的医师职称结构和导师简介,了解导师的临床与教学工作能力情况,为接下来的导师见面会打下基础。

  2.4培训方案及评价方法

  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科室相关所有基础操作技能。实习过程中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教学小讲课、教学查房;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并向导师反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档案,根据定期考核结果随时记录更新,采用学生考核教师评价表及理论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师制的实际应用效果。

  2.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制定学生用教学记录评教表,建立评教评学机制,将实习医师导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进相关事宜与学生座谈会及出科考试成绩情况结合,每学年进行考核;此外对带教优秀者适当给予经济补助。

  2.6导师制的质量监控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师生共同参与监控标准的制定过程,保证所制订的标准能有效推广。明确导师和学生责任,强化临床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带教培训及进修,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做好反馈。

  2.7儿科实习医师导师制的阶段性成绩

  我科自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以来,“重医轻教”现象明显改善,医师参与教学工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习生出科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实习结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评价质量及对儿科医疗工作的认同感明显改善,工作方式明显有亲和力,积极参加附属医院举行的实习技能操作大赛,成绩斐然;2名医师获得院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2名老师获得优秀带教老师;儿科教研室连续两年评为“优秀教研室”称号。

  3、总结

  导师教学加强了老师与实习生的联系,对医学临床实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我国多所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进行探索运用,明确了实习带教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师生交流以及实习生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实习生的临床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未来执业医师考试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下基础。导师制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中推行导师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实习方式中教师频繁更换并有效地调动导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并初步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文献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我国的医疗行业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临床护理的论文15

  高职护理教育应以临床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临床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开展,对临床护士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培养适应岗位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1],高职护理教育应该随着临床岗位需求调整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以期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护理人才。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建议。

  一、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概况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放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决策,共同承担,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诊疗过程[2]。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临床一线的主要工作方法有医护联合查房,医嘱管理,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规范临床路径,共同探讨健康教育内容,共享信息资料;医护共同参与专科诊疗和护理操作,综合心理干预等方式[3]。护士渴望参与治疗和决策[4],但是新入职护士往往因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欠缺、不能理解医生医嘱内容、对专科操作不熟悉等问题而受到置疑。调查显示,由于医护双方在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差异,医护沟通能力的缺失及“医尊护卑”的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医护合作并不尽如人意。[5]因此,众多学者建议医学院校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培养医护合作意识,增强医护专业间的理解、渗透及团队协作,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6,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