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美育教育论文(第20页)

本文共计43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2.4隔行如隔山到融会贯通一切创造都来源与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艺术创作更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共通性,时空、韵律、结构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子,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跨越式综合.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常规的艺术与文化的界限,课堂上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美育效果.在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4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儿至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格调、理想,丰富审美体验,开拓人文视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应该开设艺术鉴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舞蹈欣赏课、舞蹈游艺课等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高校衔接手段,设计上应该依托本校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拓展舞蹈教育教学手段,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时进行,最大程度上面对全体学习者.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同时对身体形态再塑造,对身体意识再增强,对精神世界再升华,完善人格修养,终极目标是达到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2):1-1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4]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3):13-18.

  [5]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译.北京:舞蹈,1999(2):52-55.

美育教育论文(第20页)12

  一、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发育规律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随时而化,循序渐进

  职业学校国民教育系列中属高中学段,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认识水平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同的年级又有所不同。因而美育教育的目标及方法要在尊重学生心理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所侧重,使美育能力一步步地落到实处。

  (一)一年级学生的美育教育应以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为重点目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为审美感知做好知识上与理解能力上的铺垫。虽说审美教育是形象教育,可以诉诸直觉,可这种直觉不等于肢体触觉的那种直觉,而是一种在长期的关于美育的知识学习、技能演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是“理解之后更深刻的感觉”。所以知识和理解能力上的铺垫是必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往往是先介绍时代背景、疏通文字、把握意象特征等,从对感性形象的初步认知逐步上升到对美的体会。其次,启发学生主要在听、读、说中驰骋想象,感知其中的美。美育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它是在用具体生动的美的事物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引起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而逐步完成的。美文可以利用优秀的录音,比如“听”配乐朗诵,听那《雨巷》,缓缓的韵律,淡淡的忧伤……合辙押韵的诗歌可以反复诵读,比如“读”《死水》,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闻一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还有建筑美……意象美好的作品可以在通读理解的基础上说一说,比如“说”《再别康桥》中云彩、金柳、青苔、清潭、星辉的意象特点,在“说”中体悟其中的美。学生在听、读、说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审美感受、积累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二)二年级学生,加入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已经适应了高中语文学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识能力的二年级学生而言,除了进一步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外,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应用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探索中发现美、感知美审美的愉悦性给美育带来了两个特点,一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二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受支配的教育对象,而是主动积极地去获取教育的主体。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进行自我运动的过程,这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是相契合的。《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即“格物致知”,诚然不错,我们可以借此说“致美在格物,格物而后美至“,即可以说“格物至‘美’”。教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讨论黛玉的美,美在哪里,有的说行为美,懂得谦让,步步留心,举止文雅;有的说语言美,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说话时总是适时适度,言语得体;有的说外表美,美的服饰美的容貌……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到了美,愉悦了心情,也激发了探索的'乐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