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建筑学论文 > 正文

绿色建筑论文【合集】(第22页)

本文共计4118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内容为建筑节能设计、高效能设备和系统、节能高效照明、能量回收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这个项目中重点做的两项技术:(1)种植屋面。项目分别在综合服务管理楼、站务用房两栋建筑屋面设置了屋顶绿化,其中综合服务管理楼可绿化屋顶面积约为1726m2,绿化面积约为1506m2,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面积的比例为87.28%;站务用房可绿化屋顶面积约为1133m2,绿化面积约为911m2,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面积的比例为80.38%,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面积比例均超过了75%。(2)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系统。规划设计在综合管理服务楼屋面。其中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面积共324m2,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满足生活热水需求。同时结合项目特点,在公交停车区域相应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868块,装机功率为230kWp,用于公交车充电使用。在围护结构体系,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节能,等都采用了高效节能的体系。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水系统规划设计、节水措施、非传统水源利用、绿化节水灌溉、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等情况。①雨水规划利用。②节水灌溉。③用水分项、分户计量。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高强度钢利用。(2)可再循环材料利用。(3)灵活隔断。项目公交站务用房属于公交车综合管理、调度、控制及维保等专用生产调度用房,使用功能明确,不适合采用灵活隔断。综合管理服务楼1~7层部分主要用于管理办公,在保证室内工作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走廊、楼梯、电梯井、卫生间、设备机房、公共管井等配套辅助功能用房集中布置在平面中心位置,靠近核心筒区域集约设置。办公区域靠外墙设置,均采用大开间灵活办公分隔,以减少空间重新布置时重复装修对建筑构件的破坏,节约材料。经计算,项目办公区域标准层采用灵活隔断的面积比例为61.20%,大于50%的设置比例要求。

  5室内环境质量

  包括日照、采光、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室温控制、可调节外遮阳、通风换气装置等情况。

  6提高与创新

  (包含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与创新等)加分项:

  6.1可再生能源技术

  充分考虑场地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建筑功能特点,合理规划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大大减少项目运营成本,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项目分别设计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两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项目规划设计在综合管理服务楼屋面设置太阳能热水+空气源热泵系统,其中太阳能集热器集热面积共324m2,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满足生活热水需求。同时结合项目特点,在公交停车区域相应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868块,装机功率为230kWp,用于公交车充电使用。

  6.2充电桩技术

  按照市政府的相关规划,即将在长沙市多条路线上推广1000辆左右的纯电动城市公交大巴,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将为纯电动大巴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交通局提供的电动大巴的运行方式,电动大巴的运营方式为白天全天投入运行,夜间进行充电。结合项目特点综合考虑场地规划布局,靠近公交车停车场相应就近设置公共车充电桩系统,充电桩拟采用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位,共计65个,而总停车位数量370个,充电桩配建比例为17.57%,满足电动公交车的日常充电需求,实现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新模式。

  7结束语

  通过公交站场项目设计的实践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项目都是其自身的特点,做为设计师,应该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以及学习。绿色建筑不仅仅是高技术,高资本运作,同时要是健康、适用、与自然和谐共生。投射到设计中,关乎建筑的选址,布局,单体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室内外环境的调节与利用,甚至是建成后的运作管理,拆除后的废旧回收等等。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xx).

绿色建筑论文15

  1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资源雄厚,但经过人们无节制的使用与浪费,导致能源资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引发能源危机。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社会、环境、人口的和谐统一。建筑行业是能耗最大的行业,尤其是现代化超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要想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就需要我们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到建筑工程设计当中,通过使用新能源、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以此来避免能源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建筑工程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