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习报告 > 正文

有关生产实习报告模板汇编(第37页)

本文共计798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检测:对玻璃板进行检验,制定等级。

  切割:对合格的玻璃板进行切割成客户需要的尺寸 。

  原片装箱:用设备或人工对成品玻璃由生产线上系下,并装入包装箱中。

  主要生产流程:

  (1)原料制备

  一、玻璃成分

  玻璃的成分包括SiO2 、Al2O3 、CaO、MgO 、Na2O和K2O。

  由于一些原料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在各个工序中都要对其加以克服才能顺利而又合理的制作出合乎要求的玻璃。由于SiO2的熔点过高,大约在1710℃,所以就要加入适量的CaO和K2O来降低熔点,而这两种原料都相对比较贵,容易提高制作成本,就适量加一些Al2O3,还有其他的一些原料加入,都有其中的用意,每一种原料的加入都是有原因的。

  二、玻璃原料

  主要有: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硼酸等。

  辅助原料:着色剂 金属氧化物

  助熔剂:萤石 CaF2

  澄清剂:碳

  三、配合料的制备

  1、粉料仓

  上部:立方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

  下部:角锥体 钢板结构

  2、输送设备

  间歇式:汽车 叉车 铲车 吊车

  连续式:机械输送:皮带输送机 斗式提升机 溜管

  气力输送:压送式 吸入式

  3、称量设备:

  电子称:特点是快速准确

  误差值:减量称量法

  减量称量法是根据具体操作实践中反复的修改而得出来的最合适的方法以进行误差最小化。

  (2)玻璃的熔化

  玻璃的熔化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烧结物的形成、玻璃液的形成、玻璃液的澄清、玻璃液的均化和玻璃液的冷却五个阶段。

  烧结体的形成:质量合乎要求的配合料加入玻璃窑炉中,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不透明烧结物。对于普通钠-钙硅酸盐水泥来说,这一阶段结束后配合料转变为硅酸盐和残余石英颗粒组成的烧结体。

  玻璃液的形成:不透明烧结体经进一步加热,未完全熔化的配合料残余颗粒溶解,烧结体开始熔融、扩散,并最终由不透明烧结体变为透明玻璃液。但此时的玻璃液含有大量气泡,且玻璃液的成分很不均匀。

  玻璃液的澄清:玻璃液的澄清是指气体夹杂物从玻璃液中消除的过程。对玻璃配合料的气体率、玻璃的得率的计算可知玻璃熔化过程中,放出的气体的量约为配合料质量的15%~20%。

  玻璃的均化:均化过程是为了消除玻璃液中条纹和其他化学组成与玻璃液组成的不均匀体,从而获得化学组成均匀一致的玻璃液。均化过程就是不均匀体在玻璃液中的溶解,扩散过程。由于扩散速度明显低于溶解速度,故均化过程的快慢取决于不均匀体的扩散速度的大小。不均匀体与玻璃液组成间的浓度差是不均匀体溶解和扩散的源动力。熔窑不同部位玻璃液的浓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也有助于不均匀体的扩散。除此之外,搅拌、鼓泡等辅助措施引起的玻璃液的强制对流也促进了不均匀体的溶解和扩散。

  玻璃液的冷却:为使玻璃液满足成形所需的黏度要求,经高温澄清、均化后的玻璃液需进一步降温冷却。整个冷却过程应力求平稳进行,以保证玻璃液的热均匀性,并防止出现温度波动,以免引起二次气泡。

  玻璃熔化的五个阶段在实际生产中是难以完全分开的,有时甚至是同步发生的。

  (3)玻璃的成型

  玻璃的浮法成型原理是玻璃液从池窑连续流入并浮在有还原气氛保护的锡液上;由于各物相界面张力和应力的综合作用,摊成厚度均匀,上下两表面平行,平整和火抛光的玻璃带,经冷却硬化后脱离锡液,再经退火,切割而得浮法玻璃。浮法生产的成型过程是在锡槽中进行的。

  高温(1050℃)锡液面上的玻璃液,再没有外力作用下,其所受重力和表面张力达到平衡时,玻璃带的厚度有一个固定植,成为平衡厚度,数值约为6~7mm。因为玻璃的表面张力随玻璃液的温度而变化,所以平衡厚度也随具体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实际上由于外加纵向拉力,此值略小。欲使玻璃带厚度薄于或厚于平衡厚度,应采取相应措施。如生产浮法玻璃时采用机械拉边法,即在锡槽中段玻璃带的两边放置若干横向拉边器,拉边其主要起横向拉边作用和阻止退火窑辊子的纵向拉力传递到高温区的玻璃带上,以减少其横向收缩,当提高拉引速度后,玻璃带逐渐被拉薄,宽度也有所减少。而生产浮法厚玻璃时则在锡槽高温区两侧设置石墨挡边器,以阻止玻璃液摊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