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班级管理论文15篇(第8页)
本文共计301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上课认真听,如果听不懂,可以在课上向老师提议。
(2)下课作业独立完成,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也可以向老师反映。另外,每个学生一学期有三次不做作业的机会。
(3)课前准备好课本、地图册及练习册等。
(4)课代表每节课前到办公室来一趟,一方面是为了拿作业,另一方面是和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上节内容的反映,便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些规则尽管简单,但它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尽管规则简单,但在执行的起初阶段也并不尽如人意。
是否能有好的效果,这取决于老师的坚持。我讲完这些规则后,心里很清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这样做,所以我只关注那些按要求做的,或是想到的同学。刚接触一个老师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想把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时你只要表扬按要求做的同学,你的规则就会被执行下去;如果你只是宣布规则,做不做你根本不关注,以后你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会很好地执行下去。当然你可能会遇到那种“油盐不进”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你别想马上改变他,只要班级没有他成长的沃土,你就不用担心。然后,你再慢慢地观察他,一旦发现他的优点,你一定要点评,这样你可以让他的正能量得到不断的累积,久而久之效果就出来了。有人也曾用过此法,不但没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原因就是有人在表扬学生时喜欢大张旗鼓,而且言过其实,这样的话没有真实度,学生不会放在心里;另外就是言过其实,学生在执行的时候难度很大,这样原本积累起来的一点信心又被抹得一干二净,所以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记得有人曾说:“每个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所以,我们在对待学生时,千万记得别让学生把魔鬼释放出来了!
诚然,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你是真诚的,你又能坚持下去,都能发挥它的威力,也都是好方法!有人说:“成功其实很简单,把平常的事坚持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也可以试试看。
班级管理论文7
摘要:技工院校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本文提出,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创新,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快速成长为企业员工,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模式
技工教育是与市场、企业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与企业接轨并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都已滞后,急需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而企业化管理模式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借鉴了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可以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尽快跟社会接触,与市场接轨。
一、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化模式的提出
1.新时期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技工教育因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在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和德育工作方面,没有很好地凸显技工学校的特色,没有将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好地体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导致出现了很多弊端。例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生活没有热情;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疲于应付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状态,缺乏系统性,缺乏目标。这样的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走出校门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社会。
2.技工院校优秀班集体建设的需要
目前,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品德、学习较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初中毕业生实际上并未达到合格毕业的标准。这些学生选择技工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希望尽早就业;来自单亲家庭,是孤儿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产生了厌学甚至是叛逆心理,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综合这些学生的处境以及班级管理的现状,目前技工院校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技工院校的健康、长久发展,也不能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技工院校的生源情况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