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内部审计论文(精品)(第10页)

本文共计477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⑤内部审计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和分析性复核己被广泛应用,但它们都是根据总体中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抽样技术时,多数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方法由于强调了成本效益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因而审计人员会舍弃一些对审计意见影响不大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可能使审计意见失实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2.2内部原因

  ①内部审计机构因素。首先是内部审计人员队伍不稳定,配备人数少,审计人员配制与所应承担的.审计任务不对称。部分单位因精简机构,把纪检、监察、审计三个部门合为一体,审计人员很少,难以完成正常的审计任务,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其次是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目前在职的审计人员所学专业多为会计或审计专业,很少有懂法律、经营管理、金融和其他高新技术专业知识的全面人才。

  ②内部审计人员道德因素。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道德准则》要求内部审计师必须遵守高标准的诚实、客观、勤奋和忠诚的原则。而现实中部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甚至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和揭露,从而出具与事实不相符或完全相反的报告,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誊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出现审计风险。

  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因素。内部审计人员普遍计算机审计技能欠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部分审计人员自认为对本单位情况熟悉,情况调查缺乏深入,发现问题不深究,讲人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易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人员平时忙于日常工作,不能钻研新技术,学习新法规,对专业的后续教育也不能认真对待,滋长了内部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3.1开发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内部管理审计法规属于审计标准,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早日解决。

  3.2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以谨慎的客观公正态度严格执行审计程序,通过分析判断,准确识别审计风险,制订防范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要善于回避和转移风险。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存在较多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有意规避风险,学会自我保护。对于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涉及多个部门的某些政策,内部审计人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明确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3采用内部审计科学方法

  根据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规模大小、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内控制度的完善情况等确定恰当的审计方法,并随时调整。尤其是要尽快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早引入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合理评估内部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审计计划,并结合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审查评价作用,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4严格区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

  内部管理审计的精髓就是关口前移,改变事后控制的被动局面。对于一家管理不善的公司而言,通过对其进行内部管理审计,全面系统地检查和测试其内部管理控制,往往能准确定位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解决该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审计既不能替代管理也不能减轻代理人对决策和控制的责任。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以顾客为中心,还必须注重企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产品、服务转向企业总体规划。

  3.5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处罚权

  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处罚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虽然内部审计机构的处罚权与国家审计处罚权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内部管理审计结论对被审计单位错弊责任人的切身利益有足够的影响,将会大大强化内部管理审计的权威作用,从而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