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精品)(第8页)
本文共计477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工作中心的转变
一是积极参与组织各项改进工作。参与到组织治理改进中,内审机构应对治理过程计划及运作效果进行独立、客观、全面地评估,并作出评价性结论;同时要,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组织的治理过程改进的方式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议,或协助董事会进行治理工作的自我评估。所以,内审机构需要在组织内积极推广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以确保经营管理的效率,创建完善的问责制,及时开展风险和控制信息的通报工作。此外,参与到组织风险管理改进中,内审机构应在检查、评估、分析及报告等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改进的有效性、可行性建议,并要积极协助组织董事会做好监督工作;还应科学应用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及控制对策,以协助组织解决各种风险问题。参与到组织内部控制改进中,内审机构应根据组织内部运营、治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是否正确、有效进行评价,并要及时找出差异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协助组织进行科学有效控制。
二是主动开展内部审计新业务。在新形势下,内审机构有了更多的新的业务,比如:经济和社会责任审计、环境审计、信息安全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业务。而这类业务在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可能尚不完善,有甚至存在偏差、错误,但是这也给内审工作给予了新的发展和建设空间。因此,要有意识的在内审工作规划中纳入新的业务,如此不但有助于组织增值,还能拓展内审发展新方向。
(三)审计模式的转变
新时期,内部审计模式应逐步由基于账项和控制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要求在实际审计中,根据被审计组织或项目的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具体的内审工作,比如:审计程序的确定、审计证据的获取、可靠性评价等,同时还要根据组织风险情况合理安排内审机构各项工作,比如:内审发展规划制定、明确审计范围、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等。换言之,内审不但要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通过评估组织风险为基础妥善安排审计程序、组织审计工作,还应把组织风险管控架构或具体过程纳入到审计内容中,以评估该架构的设计及运作有效性,此外还要根据组织风险情况,安排内审机构的工作,规划内审机构及人员发展方向。
(四)素质要求的转变
基于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审人员素质逐步由注重财会变到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内审人员应积极通过自学、再教育或培训、参与实践等方式提升个人修养及业务能力;二是要提升内审机构整体素质,要合理配置内审人员,通过组织内的人才流动、人才引进及培养使内审机构能从整体上提升工作能力,满足审计工作要求;三是要制定科学的人资计划,从内审事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对内审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予以规划;四是要积极和各个职能部门配合、协作,通常这些部门的专业资源有效开展内审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内部审计模式必须进行转变,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审模式,并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定位,合理转变工作重心,并要加强内审人员的素质建设,确保内部审计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春,高维红,李艳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xx(06)。
[2]任庆佳。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xx(07)。
[3]周庆西,谢伟。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xx(11)。
[4]卢文娟。关于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J].中国证券期货,20xx(05)。
[5]任畅,冯楚楚.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xx(07)。
内部审计论文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已经密切的连接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连锁已经形成,企业为实现生存与发展,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强企业自省、自审和自查的能力,而这依赖于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通过对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监督各项制度和计划的落实;发现薄弱环节;促进改进工作等策略。下面是内部审计风险的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