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第7页)
本文共计51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重视三项工作
1.培养复合型专业队伍。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足以完成任务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专业能力,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分析评价和记录信息的能力。内审部门应十分重视内审人员职业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审人员考取诸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ICS/CICP)、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专业资质。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得审计专业知识,又具有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内审队伍。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培育复合型专业内审人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持续自我学习。内审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创新内审工作的方式方法,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二是重视输出培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开阔视野,提升业务素养。可重点进行信息化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审计技术的有效融合。三是实行考核评价。建立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内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真正了解其在目前岗位的履职能力和潜在能力,尝试建立内审人员职业通道。四是风险责任与督查机制。监督内审人员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严守审计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2.重视多元化成果运用。一方面,内审强化对审计发现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炼,加强对典型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和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为决策层、管理层科学决策和采取对策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最高领导层的采信。另一方面,重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后续跟踪调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督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以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督促被审计单位弥补漏洞,纠正问题和偏差,改善内部控制状况,使审计成果能够在被审计单位得到充分运用。
3.提升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大信息科技在内审中的运用,从技术层面上保证内审工作的高效、准确。积极运用审计软件等数据分析工具,建立业务分析识别、衡量、评估的分析模型,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实时审计与非实时审计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减少现场审计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四)控制四个环节
我国银监会于20xx年9月再次修订并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不同于20xx年版指引,新版指引并未从五要素切入,而是强调“动态”控制,从制度、流程、系统、职责、岗位、授权等多维度提出控制要求,也着重强调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参考新版指引,建议可适当弱化五要素全面确认,而注重流程管理,控制好以下四个环节:
1.细致入微订计划。年度审计计划是全年审计工作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周密性和合理性,更是审计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针对计划的不同类型,应多层级、宽维度地征求意见,听取建议。根据内部控制指引和相关规章制度,在保证足够覆盖的前提下,突出审计重点,规范制作审计风险矩阵。同时,在做其他专项审计中也应融入内部控制审计思维。
2.客观公正摆事实。按照计划开展现场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延伸,揭示存在的风险情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确认,以事实为依据,政策法规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摆事实说问题,做到不扩大事实,不掩盖问题,让事实说话,不掺杂个人因素,严格把好现场审计环节。
3.开诚布公做交流。由于各自角度和立场不同,审计发现难免与被审计单位意见相左,遇到此类情况,应做好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首先明确审计与被审计的目标是一致,在此共识基础上,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交流,就审计发现充分发表意见,形成良性的互动,为准确定性提供依据。
4.准确定性出报告。对于经确认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根据政策法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参照业内通行做法,对问题予以准确定性,并逐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并纳入后续跟踪。内审部门应加大通报、考核和问责力度,保障整改效果。例如,每季度发布审计整改跟进情况通报,抄送银行高级管理层,以引起整改责任部门的重视,积极推进整改。又如,建立考核体系,明确赏罚标准,从审计整改的过程、结果和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确保整改按时落地,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权。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唯有严把以上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准确,审议沟通的有效,审计建议的合理和后续整改的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