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51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账项基础审计实质上是直接针对会计账目和数据所进行的详细审计,它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程度的审计模式,它大致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据此对审计进行规划,它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业务基础整合审计尚在萌芽之中,其核心是根据以经营业务为基础的风险/控制评价来分配审计资源,也有人认为它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或改进(胡春元,20xx)。
应该说,审计模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不小的进步。从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完成了审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即由全面审计讲变为非全面审计,大大节省了审计成本。但是,制度基础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一样,都属于程序驱动审计(proceduresdrivenauditing),即规划审计时主要考虑的是遵循制度和形成账项的程序及其结果,是一种后验式的方法论导向。风险导向审计考虑了审计环境,以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为核心来规划审计,可以促使审计资源在不同风险水平的审计领域之上的合理配置。然而,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理论导向(auditingtheoryoriented)的,由于审计理论都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很难与现实完全吻合,因而需要以经营业务为导向,针对主要经营业务进行风险/控制评价,据此分配审计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风险导向审计向业务基础整合审计的转变指导思想上是一个不小的转变。
推动审计模式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审计目标定位的变化,而后者直接受到了所谓“期望沟距”(expectation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审计所实际达到的效果或者执行审计的人员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物质技术(例如抽样技术、信息技术等)、法律责任(尤其是诉讼和判例)和审计技术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一系列法律责任事件加大了其紧迫性,物质技术的发展也为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可能性,审计职业界自身也积极参与和推动审计技术的发展和规范,这样,审计目标定位经历了查错揭弊、验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验证财务报告与查错揭弊并重,最终转变为降低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风险。显然,审计目标定位的变化几乎可以直接与审计模式的变革对应起来。
从表面上看,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历史渊源始于20世纪初早期审计著作中对内部牵制理论的描述。1936年,美国审计职业组织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阎金锷等,1998);直至40年代,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开发了制度基础审计。此后,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在审计目标定位这个大前提下,不断地互动、耦合。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专题报告,首次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刘明辉,20xx)。该定义十分宽泛,招来了审计职业界的非议。于是,审计程序委员会1953年颁布了第19号《审计程序说明》,区分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在此后的第33号《审计程序说明》中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这种审计目标定位的窄化招致了社会公众的不满,于是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取消了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划分,并且第一次把审计的目光引到分析审计环境上来,孕育了风险导向审计。此后,1992年,C0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6年,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78号《审计准则公告》,以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替代了内部控制结构。此后,开发业务基础整合审计模式开始被一些领先的审计职业机构提上日程。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虽然是内生的,但其自20世纪40年代进入审计的视野之后,在审计目标定位的主导下,其发展十分迅猛,并且同审计模式的变革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乃至基本耦合,从而呈现出外力促动发展的趋势。
三、引入“组织效率”概念的分析与解读
显然,前面的分析是建立在对零散事件的追溯和因果关系的推理上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厚,而且得出的是表面化的结论。为了找到一条更为科学、合理的思路,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需要跳出内部控制和/或审计本身,从一个新的视角找出参照体系。为此,我们不妨引入“组织效率”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