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第11页)
本文共计51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本文中,组织效率是指组织目标的达成情况。由于企业组织是许多主体契约的联结,因而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一组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它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最优化模型。另外,组织的目标本身也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演进,其目标也会不断演变。就目前主流的看法而言,企业组织的基本目标向量可以解释为组织价值(或经营成果)的最大化、财务报告与会计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财产和债务的安全性、持续经营和长期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等。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追求其目标、实现其使命的过程便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
从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看,显然它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组织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而且,它主要属于管理当局——实际对组织的财产及其经营行使控制权的的利益关系主体——的职权范围之内。我们不妨假设其他一切不变,将组织效率(OE)与内部控制(IC)的函数关系描述如下:
OE=f(IC)-g(IC)
其中,f(IC)表示内部控制效益(由于内部控制所导致的组织效率的提高),g(IC)表示内部控制成本(由于内部控制而耗费的组织资源的机会成本,以及内部控制对组织效率的牺牲)。显然,f(IC)和g(IC)都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增加(深度、广度、精度等)而递增的。这样,自然就会得出一个最佳内部控制点的问题,即内部控制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有一个合理的度。这与经济学上大多数成本效益权衡(trade-off)模型并无二致。
审计也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服务的,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稍有不同。外部审计实际上是由独立的一方对组织效率水平和状况做出评价和签证,以便起到促进(直接提高组织效率,或者指引出更有效的组织资源配置)作用,因而它是组织效率的一个外生变量。至于内部审计,我们既可以从组织中的科层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干脆把它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我们姑且仅考虑外部审计(EA),也对组织效率函数做出单因素的简化,可以得出:
OE=h(EA)-k(EA)
其中,h(EA)表示审计效益(由于审计所促进的组织效率的提高或者避免的组织效率损失),k(EA)表示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而耗费的组织资源的机会成本)。同样可以知道h(EA)和k(EA)都是EA的单调递增函数,因而整个组织效率函数也变成了一个此消彼长的模型。这样,审计也存在最佳边界的问题。
如果假设其他因素中立,引入内部控制和审计的双因素模型,可以得出新的组织效率函数:
OE=f(IC)-g(IC)+h(EA)-k(EA)
从理论上讲,尽管IC和EA一个是内生变量,一个是外生变量,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函数关系:对内部控制投入的组织资源越多,内部控制就越健全,所能增进组织效率的空间越大,从而审计的风险越小,审计的资源投入就可以越小,相应地,审计所能增进组织效率的空间也越小。从数学上叙述,就是IC与EA呈负相关,从而导致f(IC)与h(EA)、g(IC)与k(EA)呈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构成OE的4个消长变量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依赖、此消彼长的函数关系。而这正是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互动与耦合的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述。
如果我们把审计也看作是一种控制的话,组织效率的双因素模型就可以用来说明控制(内部控制和作为外部控制的审计)与组织效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探讨最佳控制水平的问题。
前面是简单的分析,即假设组织效率已经被抽象为一维数量。实际上,前已述及,组织效率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模型,即多维数量。多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所有者子目标和管理当局子目标之间的互动)可以用来解释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和演变,乃至期望沟距和审计目标定位的变化。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可以运用多目标优化技术来解决复杂的组织效率函数问题,也可以从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解决单一组织效率向量的函数问题,可能后者会给我们更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启示。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6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超过8000 万家,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中小企业在“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经济新常态下,在整体经济增速日趋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能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社会和企业亟需探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