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第6页)

本文共计51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从监管制度来看,20xx年7月1日起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内部控制理论来看,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因素的主要力量。因此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保障企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露、抵御的功能,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三、对新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探索

  新设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需耗费一到两年使得内审基础性、规律性工作成型,其中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人员的招聘、系统的搭建、制度的制定、与行内各单位的磨合、与行外部监管机构、审计协会和同业的联络等。基本工作体制机制满足监管要求并且顺畅运行后,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同时充分显示了。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来自于银行外部或行业范围的,包括内审工作重点转移和担纲角色的变化;二是来自于银行内部的内审工作在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三是内审履职所需的提供咨询服务。内审工作要既做到有预判、早谋划、落到点,持续提升内审能力,又做到独立性、客观性、有效性相结合,必须执行“打好基础、快速提升、丰富内涵”三步走战略,实施“一二三四”总体工作设想。

  (一)明确一个中心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需在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有效指导下,在外部监管机构和审计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控制为中心,以风险为导向,认真贯彻银行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关注“有没有”(即银行内部控制的完整性)的同时,逐渐向“好不好”(即银行内部控制的准确性)的方向跨越。

  (二)践行二项创新

  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其他专项审计,内审文化是内审工作的灵魂,是内审工作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更是银行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提高内审工作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引领内审工作发展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审部门应将内审文化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内审文化建设,使之成为促进内审长效机制的管理手段和思想。内审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和项目创新两个方面。

  1.内部控制审计理念创新。一是树立全局性理念。当内审由稽核检查扩大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的时候,其对组织战略的意义即凸显出来。内部控制审计应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银行的实际出发,与银行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以改善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努力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内审的价值增值。二是树立风险导向理念。风险导向内审是指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注银行风险,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出具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报告。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控制审计领域,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而且能够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横向沟通。由于各银行成立的时间不同,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内部控制建设、企业文化和内审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缩短差异,应尽快与先进理念接轨,充分利用与同业间的联系交流机会,通过内审协会等机构组织开展的专题研讨、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2.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创新。限于审计资源,内部控制审计并非要对五要素进行全面确认,而应当有所侧重、详略得当。一是重点关注董事会重大战略决策执行清况,开展跟踪审计。内审部门要代表董事会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重点关注和揭示业务经营体制、机制与流程方面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做到有重大决策必有审计跟踪、监督。二是要持续关注系统性、行业性的风险变化,开展风险审计。高度关注制度、流程、系统、产品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有机统一。根据顺经济周期和逆经济周期的不同情形,前瞻性地选择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持续性、重点性审计跟踪,并进行全面梳理,从而发现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行业和领域,真正做到审计关口的前移。三是注重现在和未来的有效结合,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细节。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及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控制。此外,新设商业银行应注重案例积累,将自银行建立初期以来的典型内审项目进行汇编,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方法、审计结果、经验教训等,以便今后参考交流、不断提高和深入。四是审视银行内部管理真空和重叠现象,解决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情况,从管理视角协调各方关系,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通过内审理念和内审项目的创新,最终达成内审文化的创新,以适应监管、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