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第18页)

本文共计5102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 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好坏。当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少,且大部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转化而来,缺乏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审计专业性。同时,审计人员年龄层偏高,知识更新缓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强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所得出的审计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审计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 逐步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如今,高校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对审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从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执业技能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以控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不断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注意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准确评估风险的大小及其存在的可能性,进而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审计人员应始终以严格的审计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监督职能。审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审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断的学习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政策、业务水平,从而胜任审计岗位。

  2.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合理配置人员,树立专家数据库; 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高校教职工对内审的认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成立校审计委员会,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实现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上的独立”和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审计软件和测试数据技术的.培训,尝试构建“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常化和全面化。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加强内审规章制度建设。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高校的审计部门要持续关注有关审计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内部规范体系,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工作深入和细致的开展。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人员高度的职业谨慎,提高执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不断进行审计创新,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推进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一方面,根据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对项目从审计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在审计过程中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误差,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0

  1、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中的地位

  1。1、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内部审计的意义所在,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最具权威性的有效保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审计部门则受到高层领导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也是由部分外委或者全部外委审计。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及工作人员作到客观、公正、深入、真实地展开工作过,其所作的审计处理决定也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显示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1。2、监督性和制约性地位

  为了企业各方的利益,应避免盲目与违法,需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就需要内部审计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内部审计工作时对会计与管理控制的监督、控制,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另外,内部审计在规范企业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及自我激励。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其他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持续、稳定发展。

  1。3、制度化与法律化地位

  从宏观来看,内部审计工作已逐步趋向制度化与法律化,开展工作时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企业可根据由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制度,若内部审计工作过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可以此为依据。有法可依,我国有关的审计工作的法律已近一步落实,比如《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予监督与匡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