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热门)(第27页)
本文共计513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五)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除具有监督职能,还具有咨询功能。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这两项功能,才能确保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同时,针对缺陷给出解决的办法。简而言之,不发挥监督作用的内部审计,就无法得出咨询结果;而不以咨询为目的的内部审计,监督就无法发挥其价值。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很容易被中小企业管理者接受,但过分单纯强调监督作用,就会导致内部审计和各部门同事关系恶化,最终造成内部审计所处生态日益变差。因此,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咨询作用,在与各部门树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以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从而确保业务的研究与讨论有了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有了信任的基础,企业业务人员才能够相信内部审计工作目标是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当各部门业务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就很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总之,内部审计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效率的内部功能模块,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来进行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运行管理的监督,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
4月,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连同20xx年6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成。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在内控规范体系出台后,内部审计已由幕后走向前台,内部审计理念将发生以下四个转变:即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一、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
传统的财务审计强调的是结果理性,而忽视了对生成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理性的审计。近几年,公司倒闭大多与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无法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关。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报告误报的灾难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发挥作用的内部审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经营层在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对本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程序是管理部门建立的,其执行状况和有效性由管理部门自己评价有失公允,所以,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前,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向高级经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高级经理层认可后才能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交。这样一来,就把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推向了“前台”,本组织的内控状况不佳,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评价和监督职责。这就为内部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转变提供了法理依据,内部审计由结果理性的财务审计向程序理性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是势所必然。
二、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一直处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的范畴,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的经营层领导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者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主管。这种把内部审计的地位限制在总经理或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的经营层级以下,实质就是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而战略决策层相关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盲区。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审计委员会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阻塞了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上升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