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题报告十五篇(第16页)
本文共计353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的创新
1、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对我国市场结构、就业、资本形成、出口竞争力、国际收支等宏观层面以及对我国本土品牌、技术外溢、技术转让和提升、资产价格形成、公司治理等微观层面的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些细致的剖析对于全面理解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后果有着重要价值,同时这些剖析也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应政策的基础。
2、对目前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我国面临的主要壁垒进行探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需要尽快进一步完善我国外长在华并购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规制体系。
四、主要参考文献(论文:作者&8226;题目&8226;刊名&8226;卷(期)&8226;页码;著作:作者&8226;书名&8226;出版社&8226;年份)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XX年版
2、程惠芳:《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l989年版
5、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吕蔽:《产业重组与竞争》〔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XX年版
7、尹翔硕:《加入场叮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XX年版
8、蔡红:(我国外资并购监管制度的立法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XX年第2期,43一47
9、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10、《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11、蔡红:《入世与我国外资并购监管中反垄断规则》【j〕,《法学》XX年第3期,
1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8 9年版
13、蔡跃:《外资并购中的支付成本的思考》【j],《上海管理科学》XX年第5期,34一36
14、茅于轼(编):《中国经济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版
15、冼国明(译):《XX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XX年版
16、冼国明(译):《XX年世界投资报告:促进联系》【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XX年版
博士开题报告 篇10
效率论研究综述
经济学中的效率理论的构成繁杂,体系庞大,这里从几个侧面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不一一罗列相关着作)进行概括:
效率的经济定义及其演绎
这里的归纳并不完全,但是有代表性。效率(efficiency)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学上讲“有效率”是指用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同样,当讲一个人花钱“很值”时,即花费较少的成本,取得了较大效用,也可以讲这种经济行为很有“效率”。依据考察主体的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经济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较少争议的.效率定义就是帕累托效率。这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机制形成的效率。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揭示的是全部生产资源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研究的问题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最大部分人们的各种需要。
经济学家法瑞尔(Farrell,M.J.)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从 1957 年技术效率一词被正式提出,学者们分别从投入、产出等各种角度诠释这一概念,并集中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进行研究;经验研究则集中于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技术效率测算、进而分析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对技术效率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测算出现的。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Roberstain, H.)提出 X 效率的定义。这一理论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努力)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的低效率,认为由于人有选择的理性,个人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情感的支配,其进行理性选择和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努力水平最终将停落在“惰性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