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优选15篇](第18页)

本文共计444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成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样化可行的方法,优化音乐教育环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此,同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行业领域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箐,缪伟.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xx

  [2]高衡.刍议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

  [3]范尧,唐珊,周建雄,等.大学生音乐态度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xx

  [4]谭卉,刘峻峰.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xx

  [5]焦丽梅.试论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6]范尧,雷迅,唐珊,等.医学生音乐喜好与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

  [7]王美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

  [8]张媛霞,孙建海.试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方音乐,20xx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3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