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实用)(第28页)
本文共计519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确立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需要确定审计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划。
3.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发展审计事业需要每个审计人员的努力,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可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持续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审计文化建设需要进行实践和创新,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审计文化,形成系统完整的内部审计文化体系,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成一个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有价值、有生命力、受人尊敬的全面风险管理团队,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送娥.浅议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广西电业,20xx(12).
[2]符定红,骆华,黄瑾,宋宁,王斌,张苏琳.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层规范运作框架的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xx(03).
[3]丛永平.努力践行“啄木鸟”精神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回顾[J].中国内部审计,20xx(08).
[4]郭旭.加强内部审计推进依法从严治企——访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总经理韩志军[R].中国内部审计,20xx(06).
内部审计论文15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对象及职能发生变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经济管理活动中纸质会计、统计及相关资料的审计,它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后查错纠弊,不断促使企业内控更加完善,从而加强企业目标管理。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审计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获取方式也由传统的人工方式获取向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转变,人工方式获取审计数据和信息常用的纸质文件等逐渐被磁盘或光盘取代,使信息和传递与交流更加便利、快捷,实现了资源共享。审计的技术手段与信息的存储载体都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后的查错纠弊和监督并重,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能够获取更多的企业信息,并通过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为企业高层提出更多合理的建议,从根源上预防、杜绝错弊现象的发生,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信息化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由传统的人工方式向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转变,这就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适应了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存储这些数据的介质为计算机磁盘,数据很容易被修改,而人们往往过分相信计算机输出的数据,忽视了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数据输入错漏、作弊不留痕迹、不易按步骤追查等问题,这就增大了数据风险。而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集成的企业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企业数据集中,如果对这种灵活性缺乏有效的控制,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风险的高度集中。虽然大部分企业对数据都有备份,但通常保管并不完善,系统的恢复控制差,一旦信息系统遭到攻击,控制或改变了企业重要参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环境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理论与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在信息环境下,审计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审计监督,还要渗透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不仅要熟悉审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使用平台及网络环境等。内审人员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理念与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即便有着扎实的审计工作理论知识与技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很难将审计工作与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打造一批掌握扎实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