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教育学论文(精华)(第5页)

本文共计459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学前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其素质的提高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内容和儿童的互相作用产生的,而教师的行为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但要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学前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第一,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第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歌唱与乐器演奏能力。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作曲知识等。第四,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懂得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媛.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J].科技风,20xx(20).

  [2] 窦建平.音乐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5).

  [3] 任鹏飞.论音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xx(06)

  [4] 蔡云凌.浅谈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倾向[J].中国科技信息,20xx(23).

教育学论文4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

  ——(美)爱德华兹

  ——题记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丰。因为李老师的上课风格使我对这门课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使我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很多知识。李老师上课很有特点:一是,李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吸引力。《教育学》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比较枯燥无味,但是李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有趣,有深意的例子,使我们轻松的理解了这样的内容,并对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是,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了34个学习小组,上课用问题去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竞争,使我在学习小组中学会了团结、合作、责任等,同时也使课堂变轻松、民主。通过李老师的课,使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便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学》的认识

  学习之初,通过《教育学》绪论让我了解到: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教育?在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中提到,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我认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第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巩固在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作为一名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所以感谢《教育学》这门学科对我的帮助。今后我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看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感想

  这个学期,李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前三集,触及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病,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唤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1、第一集《起跑线上》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