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第6页)
本文共计132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开放自由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教师开放中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爱护和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一味打压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讲的是对是错、全与不全,都不要紧,教师先表扬鼓励,之后再引导纠错。
3.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同样如此。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策划。首先,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学方式是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最后,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具有教学启发意义,能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动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既然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比如,从学生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理解课本内容;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自己动口询问问题、发表个人意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
5.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创新思维
个性是专属于学生个人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对数学教学内容、课堂问题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这并非有意破坏课堂气氛,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懂得创新教育的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策略有:首先,在行为和语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解题方式比较新颖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夸奖学生:“你真棒!”“这样很好!”等。其次,既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不同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6.充分鼓励学生提问,教学生学会质疑
敢于提问和质疑数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两项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和问题不能采取不耐烦、蛮横的态度,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学生正面的解释。首先,从行动上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给学生建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正确解答,使学生找到继续开展探索性思维的目标。
三、小结
总之,随着人们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会越来越多。大家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而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越来越科学、可靠。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第6页)6
一、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身心放松、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发问,敢于坚持自我。
1.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只重视理论教学。现代教学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的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而是着眼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使学到的知识变成动态的,重视知识的动态和能力结构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以创新思维进行教学,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一些例题改编成开放题,或者自己编造一些题型,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用有趣的数学问题去诱发学生思考,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经过不断地发现、质疑和探索,才能开阔自己的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充分研究和挖掘教材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索实践式教学,采取多种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给予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研究,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学生内心中隐藏的探索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