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第4页)

本文共计1329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4)研究合作对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5)研究报告由学生独立撰写.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第4页)4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其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人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敢破敢立,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创新是和个体主动参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创新。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转变教师的位置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着,讲述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材这一客体的学习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关,学生观。真正认识到教师“导”的实质内涵,不做知识的占有者,时刻牢记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倾听者。教师应该调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创造性。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结果。例如,在介绍数学的公式,几何的定理时,要注重推导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有被动的听众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