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薪酬管理的论文(第20页)

本文共计484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薪酬管理的论文(第20页)12

  1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益类科研机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及高技术研究的机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为这些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科研机构和从事医药、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产品研究开发的机构[2],是公益科研的创新主体和服务主体。目前,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有2400多个[3]。20xx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推行了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它在制度模式上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4]。但薪酬制度改革和薪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大多数还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1.1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不够完整完整的薪酬体系应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工作待遇四部分。目前,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未建立社会保险体系,有些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了包括工资、福利在内的薪酬体系,但是工资与福利二者所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合理,福利的项目还不够丰富;有些机构对科技人员工作待遇的重视不够,不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

  1.2科技人员薪酬水平的吸引力不够与其他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单位相比,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与科技企业相比,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的市场决定机制还未形成,在薪酬政策上不太重视外部竞争性,市场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一直沿用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标准,导致了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市场价格脱轨,高层次人才的薪酬低于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单位想淘汰的人淘汰不掉,想引进的人才进不来,想留的人才留不住的恶性循环[5]。

  1.3科技人员薪酬增长比较困难随着国家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政策不断出台,国家用于调资的拨款又不能足额到位,产生了工资实际增量与国家财政拨款缺口问题。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创收项目来源较少,加上离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人员费用不断增加,给科研工作的稳定带来隐患[6]。

  1.4科技人员薪酬激励的方式比较单一从目前状况来看,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方式主要是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奖励,而对资本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本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单一的事业工资制度不能符合所有岗位特点和要求,不能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长期的单一激励方式和未建立健全的利益共享机制,很难使科技人员为单位的发展和长远利益着想。

  1.5对科技人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引导,收入分配的各项规定在不同科研机构的执行情况差别较大。绩效工资管理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绩效工资在管理上出现了许多漏洞,造成分配不公平。有部分课题经费又转换成经费使用的非货币性收入,给科研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6]。

  2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改革的思路

  要适应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构建公益类科研机构科学的内部分配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加强工资福利管理和收入分配调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以公平、效率为基础,积极探索规范化、多样化、多元化、社会化、人文化的分配方式,形成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薪酬管理运行体系,以更好地吸引、保留所需要的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不断提高自身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7]。

  3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改革的对策

  3.1建立规范化的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在分配机制上要确保科技人员薪酬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并具有个性化的激励效应。现阶段,科研机构构建规范化的分配机制可侧重于五个方面。1)建立工资总量决定机制。根据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特点和经费的来源不同,以效益为核心,对工资总额实行分类管理。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根据行业特点、市场工资水平来决定其工资构成和内部分配办法。2)建立薪酬国家保障机制。对公益类科研机构工资调资实际增量,国家财政拨款要及时足额到位,并逐步提高定员定额基数,确保科技人员安心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工作。3)建立绩效考评分配机制。构建以提高工作绩效为核心,以能力贡献为根本,以目标为导向,以岗位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的新型开放式考评体系,形成系统规范的、科学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持续改进的、有利于发展的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机制[8]。依据科技人员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决定绩效工资分配档次和标准,公正合理,拉开差距。同时,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4)建立薪酬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清理归并津贴补贴项目,合理确定津贴补贴、福利标准,统一津贴补贴、福利资金来源和发放办法,杜绝科研机构内部课题自行发放津贴补贴,保证津贴补贴、福利的合规和有效。5)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可采取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技术转让收入提成、技术成果转化利润分成、期权期股奖励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取得合法收入[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