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论文(第20页)
本文共计424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结果
2.1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有调查显示[4],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状态,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他们的皮肤、神经系统、心脏等机体各组织器官都会有所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深受影响。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以控制血糖水平为最终目的,然而,将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依靠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以及临床护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能够遵医嘱严格用药,且能坚持健康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有研究发现[5],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渗透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自律能力。我院对此展开了研究,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76.7%)高于对照组(48.3%),血糖控制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详细,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闫福玲.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xx,(5):41-42.
[2]郭祥英.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xx,29(19):193-193.
[3]瞿娟.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现代养生B,20xx,(1):251-252.
[4]贺三娇.全程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xx,(20):2848-2849.
[5]陈小燕,吴小燕.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xx,14(29):105-106.
健康管理论文(第20页)14
摘要:近年来,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频发,有的甚至是高智商犯罪行为,其严重情节既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也对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除了肩负起教育教学的职责外,同时也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科学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健全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网络化心理咨询平台,及时发现、疏导和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科学保障大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状态,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输出.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化和多样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科学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必须紧抓学校制度规章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然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行为高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风范[1].所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透过学生细微言行和举止的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疏导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杜绝心理疾病,对于紧急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效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到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因此,从大学生入学起,辅导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由内到外的层层深化,若是一味的强调和实施强硬的规章制度,反而会触发学生的抵住心理;相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所受到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柔性管理体制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结果,学生心理活动也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学生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时刻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组织问题辩论大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问题的陈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由于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以及便捷的网络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思维和言行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反应的只是近期的一个心理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和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存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都是阶段性的、可调节的,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式的可以有效改善的.另外,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当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一个健康与非健康的临界值时,需要教师的密切观察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水平向健康方向发展.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

